第26章 激烈朝议(二)(2 / 2)
如果说士绅一体纳粮关乎的是百官第一大利益,那么商税关乎的就是第二大利益。
“敢问皇上,想如何改革商税?”钱谦益出来问道。
“参考宋朝的收!尤其是酒、茶税率必须与宋朝持平,乃至更高。另外,恢复对镇、县、州近距离流通的布帛、米粮、牲畜、香料等所有流通商品的赋税征收。”
因为太祖朱元璋的小农思想,觉得镇、县、州之中的粮食、布帛等许多商品都是附近的农户去销售的,如果收税,等于直接从小农手中拿钱,会减少小农的收入,并给了官差更多欺压百姓的由头,所以便直接不用收税。
正是因为这一条,一些大商人就利用其中的漏洞,把自己大规模生产的布帛‘化整为零’,名义上变成小农自产,以逃避赋税。
这便导致大明几乎不存在生产税与交易流通税,大明朝廷对商税的征收,只能从大规模转运过程中收取,比如江南的粮食通过漕运,运往山东、北直隶等。
更直观点的说,大明朝的商税,收得的数额,只有宋朝的十二到十五分之一,超过十倍的差距!
朱元璋太想当然了,觉得朝廷明令不收小农进城的交易税,那么小农进城买卖就真的都不用额外花钱了。
岂不知地方上的士绅豪强多的是变相的手段,或许洪武、永乐等鼎盛时期却是没有几个人敢明目张胆胡乱收税,但明英宗朱祁镇之后,大明由盛转衰,原本文武相互牵制的局面,变成了文官压倒武将。
掌握地方权力,掌握舆论的文官集团,蒙蔽圣听,地方上的商税,早就变成了地方士绅豪强们的‘私房钱’。
打个比方,地方上的百姓,卖一匹布,除去成本,还能有三百文钱,那么只要有两百文最终能拿得回家,百姓就还愿意进城贩卖,也就是说,百姓最多能承担一百文的税,你朝廷不收,便总有其他人‘替’朝廷收走,百姓的负担实际上丝毫没有减少。
“皇上,这不符合祖制,万万不可,臣反对!”到底还是有人搬出了‘祖制’这个大杀器。
“皇上,这是与民争利,会加重百姓负担,令百姓更加艰辛,届时势必让流寇有机可乘,臣也认为万万不可!”
“皇上,臣也反对……”
一下子便有十几名朝臣站了出来反对,其中包括三名六部的侍郎,就连钱谦益、高宏图、姜曰广这类东林党大佬,也明显蠢蠢欲动,如果朱由简不听劝,他们就有可能也站出来,最终怕是大半个朝堂的官员都会站出来。
朱由简冷笑一声,他估计这些人是认为已经妥协了士绅一体纳粮,足够让朝廷增加收入,抵挡住李自成流寇南下了,所以商税这一块就不准备妥协了。
大豪商为了逃税,为了让地方官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定会拿出逃掉的部分税贿赂,而地方官吏也会拿出一部分上奉给朝中大员。
这是一条又大又长的利益链,看似士绅一体纳粮才是天下士绅最大的利益,但商税这方面其实并不少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