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工业大明(1 / 2)
大明的半壁江山可都在大清手里呢,大明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也不是傻子,只要大明还能撑得下去,就没谁敢提议不打了。
你敢说不打,你就是丢弃祖宗江山,你就是通敌卖国。
既然只要能撑得下去,就必须无条件打下去,那么在战事上,大明朝堂自然上下一心,越打越起劲。
工业化方面。
去年十二月的时候,大明第一座蒸汽机纺织厂已经建设完毕,经过三个月的不断调试,改进技术,崇祯二十年三月的纺织厂,产能彻底爆发。
蒸汽机二十四小时不停的运转,每日能产出的布匹数量都是庞大的,并且每一匹布的成本数倍降低。
虽然蒸汽机纺织出来的布匹,质量不如手工纺织出来的布匹,但成本足够低,同样做一件衣服,你是愿意要质量稍好一些,但要一两银子的布匹,还是愿意要质量稍差一些,但只要百来文钱的布匹?
工业化的开启,除了产能大爆发之外,还带来了传统手工纺织产业的崩溃。
原本普通百姓家庭里,妇女为了补贴家用,都有在空闲时兼职纺织布匹,然后拿到市面上贩卖,换取微薄的手工费。
第一座纺织厂产能大爆发之后,手工生产的布匹成本比纺织厂工业生产的布匹高太多了,这不是对一个行业的打压,而直接是对一个行业的毁灭。
不仅仅是赚取手工纺织那点微薄手工费的普通百姓失业,整条手工纺织产业集体失业。
这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毫无疑问,朝堂上立刻有官员跳出来激烈反对第一纺织厂,更反对建立第二纺织厂,甚至上升到继续这样下去,要动摇大明国本,大明要亡国等等。
“那就让纺织厂多招女工!”朱由简平静的回应这名朝臣反对的声音。
“皇上,这是关系到千家万户,无数百姓补贴家用,纺织厂多招女工,又能多招几人?何况女子本就应该待在家里相夫教子,岂能抛头露面……”
等这名朝廷说完,朱由简又再次平静的道:“那就让那些妇女多买些便宜的纺织厂布匹,做成成品衣物再拿出来卖,这同样能赚到一些手工费。”
“皇上,臣说的是……”
“那就严令纺织厂工人,每日工作时间不可超过四个时辰,加班不可超过一个时辰。纺织厂如果想日夜运转,要么三班倒,要么两班倒。”朱由简依旧语气平静。
“皇上,臣说的是,纺织厂继续开下去,会动摇大明国本,会……”
“那就设定最低工资标准,凡所有用蒸汽机械半自动化生产商品的工厂,必须接受朝廷根据所在地普通百姓一家五口最低生活标准,制定最低工资。”
“皇上,臣说的是,纺织厂继续开下去,一定会动摇大明国本,到是乱民遍地……”
朱由简呵斥道:“胡说八道,再敢危言耸听,朕立刻治你的罪。是否动摇大明国本,是否乱民遍地,是否百姓哀鸿遍野,不是你在朕面前一张嘴说是什么就是什么。”
“百姓究其本源,需要的不外乎可以赚取生活费的工作岗位。纺织厂带来的还有蒸汽机械厂的繁荣,还有产煤,运煤的繁荣,还有成品衣物制造,还有纺织丝线的巨大需求,还有棉花种植等等。”
总之,后者后世知识的朱由简最清楚,纺织厂不仅仅只是纺织厂本身,工业化也不仅仅只是一座工厂,而是一座工厂会带动一整条长长的产业链,产业链当中又会不断演化出其他产业链,最终扩展到各行各业。
看似消灭了上万个工作岗位,却也间接提供了同样上万个,甚至几万个工作岗位。
为什么工业化只要坚定开启,就是时代大势所趋,滚滚车轮无可阻挡。
第一个开启工业化的国家,没有其他任何竞争者,每一个开始工业化的产业,都将野蛮发展,急速膨胀。
宋应星主导的科技院与机械厂联合开发的第一个蒸汽火车头也快要完成了,到时候铁路的建设,仓储物流,车站的运营,都会再次创造大量工作岗位。
“为了让百姓放心在成品衣物制作上谋生,官府从今日起,不可再以‘有伤风化’为罪名,胡乱治罪。百姓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只要有人愿意穿,敢穿出来的衣物,就可以制作。”
在朱由简的坚定推行下,第二纺织厂,第三纺织厂陆续开建。
随着纺织产能每个月都在提升,特别是第二、第三纺织厂也全力运转之后,产出的布匹可以用‘泛滥’来形容。
工业品当然不可能只在大明境内贩卖,出口到海外才是重点。
自崇祯二十年六月开始,大明水师的船队再去南洋各国运粮,便不再只是带着金银瓷器茶叶等物去换,而是带上了一船又一船的布匹。
一个纺织厂一天生产的布匹就能换回一船的粮食。
因为崇祯十九年下半年,红薯大规模推广种植后,显现出超大产量,今年百姓自发更大规模种植。
红薯还有一点好,那就是抗旱,旱地也能随便种植,以前许多无法种植粮食的土地,种上红薯之后,也能有巨大产量。
崇祯二十年夏季,对比崇祯十九年夏季,粮食产量几乎直接原地翻一倍。
海外运回来的粮食,加上崇祯二十年夏粮收获的粮食,开封战场前线二十万大军,不仅不缺粮,甚至将士们顿顿都能吃到撑。
相比较大明军队,黄河解冻之后,大明水师再次控制开封段黄河,导致清军粮草只能绕从潼关渡河,再走洛阳送往开封前线。
并且,大清占据的土地,如山东、山西、陕西、北直隶等地,都是连年战乱,人口凋敝,粮食产量并不多,以至于自崇祯二十年二月开始,清军粮草便愈发供应不足,导致清军士气愈发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