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书卷之气(2 / 2)
他此次的职责便是监督官宦子弟的应试,以确保殿试的公平和公正,而重要的便是不要让秦桧的阴谋诡计得逞。
而秦熺因为舞弊而出局,则标志着秦桧打的这张牌彻底失败。
他特意提出秦熺的事情,也是让赵构彻底放心。
“舞弊之事之于科举乃是罪大恶极,自应当从重处罚,切不可官官相护而污染了科举之风,寒了天下士子之心。”赵构正色道。
科举最大的两个不公平,一个是各类舞弊,一个便是官宦子弟的营私。
这两座横在科举考试面前的大山不搬掉,科举很难保证完全的公平与公正,对于朝廷而言便是制度缺失和监察缺失。
“臣已会同有司对于各类舞弊严加查处和问责,以保科举之风清气正。”何铸见官家如此重视,连忙回应道。
“何卿辛苦了,今后官宦子弟参与科举应更加严格监督,杜绝营私舞弊等状况出现。不要玷污科举为国取士的初衷才是。”
赵构满意的朝何铸点了点头,秦熺的落选对于殿试而言同样事关重大。
“既然如此,众卿如无事启奏,便待朕细细察看试卷。如有疑问朕会发问。”
赵构说完,殿内众人屏住呼吸安静的等待着。
赵构缓缓打开一甲名录,一甲十人中,划圈最多者是虞允文,其次是李浩和林升。
对于这个结果,赵构丝毫不感到意外,同样也还是非常满意。
毕竟殿试只考策问不考诗赋和经义,对于省试策论第一的虞允文而言自然占有优势。
因此过了省试关之后,殿试只考策问的这个制度,其实相对于重策问的士子们而言则是会相对简单很多。
至于李浩和林升,毕竟在省试中都是位列前三的,殿试位于一甲的前三也同样不出意料。
赵构作为殿试的最终评判者,对于名次的选定还得要看策问的应对。
并且感觉是感觉,印象是印象,这些都是表象的一面,自己最终还得要看看这些士子们答题如何。
为国取士单凭感觉和印象是会有失偏僻,最终的才能还是体现在试卷上。
殿试策问题目为为以眼下之基如何成就大宋中兴?
对于选择这个题目作为殿试的策问之题,他是有一番思考和筹划的。
眼下缺的是能够处理朝政,并且能有深刻见解的人才。
如果考生在策问中能够有很好的应对,对于朝政中的问题提出良好的解决之策,那么至少说明此人已经是可塑之才。
假以时日,在不同的岗位上历练后,便可以成为执掌朝政的重臣。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构不仅仅是着眼于眼下,更需要培养年轻的文臣为将来计。
或许这十份答卷之中,便会有他的心仪之人。
当他展开虞允文的策问试卷之时,一种似曾相似之感便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