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金榜题名(2 / 2)
对于赵构而言赵鼎、李光等人皆为前朝旧吏,还不能算的是完完全全的自己人。
等到这帮进士们成熟之后,作为天子门生的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赵构班底。
这帮天子门生一定会毫无疑问的忠于自己,并且不仅仅能为自己所用,更能为自己的子孙所用。
赵构同时看着一甲的前三名,个个都气度不凡,皆为人中龙凤,也是不由得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看着眼前一位身材高大,且举止有度的年轻人温和的说道:“坐,坐!听闻虞卿乃是虞世南后人,曾经在仁寿出任官吏?”
虞允文听完心中一惊,这都还有没有介绍自己,官家就能知道谁是谁,看来这爱才惜才的名声确实是名不虚传。
面对官家突如其来的问话,不免有些错愕,可是自己毕竟曾经在地方当过小吏,比起其他进士而言会更加沉稳一些。
“回官家话,虞世南是臣先祖,尔后虞氏一族迁至仁寿至今族人一直秉承先祖训示,时刻不忘忠君爱国。臣蒙父祖之荫而进入仕途,今日幸得官家错爱得以高中,委实惶恐之至!”
虞允文的一番话从容淡定,寥寥数语便将自己的家世来历和个人简历介绍得一清二楚。
言语中并没有高中后透着的得意忘形,反而是彬彬有礼,谦虚有度。
“朕闻虞卿母亲早逝,为了照顾患有重疾的父亲而一直未参加科举,可见很守孝道。为何此次有愿意参加,是为何故?”
赵构对着虞允文赞许的点了点头,对他的回答很是满意。
状元郎与自己年龄差不了几岁,没有年轻人的那种恃才自傲和青涩,却是很有一股成熟稳重之气。
对于虞允文的仁孝,赵构是非常认可的,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没有继续坚持照顾父亲,而是来参与科举考试。
“回官家话,臣照顾父亲已有三年,起初不想因为其他事情而分尽孝之心。本来是想善始善终,可听闻朝中革新变法,官家意图中兴大宋而完成山河一统,心中顿觉澎湃激扬。臣自此茶饭不思,便起了科举入仕而为国分忧之心。臣父听闻亦非常支持,且有一话送与臣,让臣更加坚定报国之心。”
如果没有赵构的革新变法和北伐之志,或许激发不了这位已过而立之年举子的雄心壮志。
不得不说,君王的仁爱和胆魄才是吸引能臣良将的气质之所在。
“哦,虞卿父亲说了何话,让你如此坚定?”赵构好奇的问道。
对于这样的官宦世家而言,言语和思想也代表了地方官吏对于朝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因此赵构也是想了解虞父说的什么话,由此会看出自己和朝廷在地方上的地位。
并且父亲对于儿子的教诲和忠告,对于其今后在朝堂上的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虞允文本是赵构看重的人才,自然也希望从中了解虞父对其的教诲。
“臣父曰:“吾子须谨记先国后家,先君后父,先忠后孝。无国何有家,无君何有父,无忠何有孝!”臣听完热泪盈眶,甘愿为官家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
虞允文说到这里有些激动,对于父亲的教诲还是非常感动。
父子毕竟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多年,为国分忧而舍小家,可见忠君爱国之心已是深刻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