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猫
会员书架
首页 > 军史小说 > 开局保下岳飞,启昏君逆袭之路 > 第235章 迁都之用?

第235章 迁都之用?(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好书推荐: 快穿:重生赎罪,此生不再负你  苟了两年我成了影综战神  海贼:我有一颗查克拉果实  无限轮回之堕天使血统  重生03:从网络作者到千亿神豪  重生团宠:我和王爷是冤家  异界创世主的法则  参加同学聚会后,老婆逼我离婚  法祖  一切从武林外传开始 

原来赵构将虞允文和岳雷外放,便是下的这一步棋。

毕竟虞允文不是武将出身,担当大任不能没有可堪大用的武将。

而将岳雷放在虞允文身边则是一个妙招,两人一同常伴官家左右,自然非常熟悉且已有默契,干起大事必定是相得益彰。

而此次北伐之时,朝廷便让理藩院要求大理国和西南夷各出两万步军协助北伐。

这些步军到北方必定难以跟上骑兵的步伐,因而协助防御京兆以抵挡西夏便是最好的计谋。

“臣以为,川陕之步军加上一部分厢军亦可协防京兆,加上土兵总数不下八万之众。”吴璘赶紧补充说道。

对于北上攻占京兆之后,继续北上延安继而西进太原,步军远远跟不上,还不如留一部分给虞允文差遣。

这样既能够顾全官家,又能体现自己的大度,于吴璘而言何乐而不为。

并且这八万雄兵届时凭借京兆府的城高墙厚,运用得当的话足以抵御西夏来犯之敌。

相比吴璘的攻城拔寨,死守京兆抵御西夏会要艰难得多。

由此这个重任已经落到了虞允文的身上,如果能够跨过这道难关,将必定是羽化成蝶的蜕化和锐变。

“如此甚好,两位勠力同心,朕心甚慰!”

“在朕看来,文臣武将有才者皆可统兵,重文抑武已然不合时局,大宋要的是文武并重,兼容并蓄!”

赵构这话一出,让韩世忠和吴璘这些武将出身的重臣感动得热泪盈眶。

大宋的武将被压制的那么多年,还从来没有一个君王能够将武将拔高到文武并重的高度。

并不是赵构此时着眼于北伐,而给武将们画个大大的饼。

而确实是赵构自己切身之感受,那便是文武并重所带来的朝堂风气和战略局势的改观。

文武并重的出现,不仅仅体现的是赵构的韬略,更是未来朝堂平衡的一种体现。(注:大宋蔡京、秦桧、史弥远和贾似道等文官重臣之祸乱,一点都不亚于唐时的藩镇之乱。)

“官家英明,大宋无藩镇割据之基础,一味抑武委实难以开疆拓土,亦难以御敌于千里之外!”

韩世忠激动的回应道,如若是平时他绝无可能会如此附和。

但他能够看出官家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在反省前几代君王的国策,也看出了重文抑武的弊病之所在。

通过保下岳飞之后,在蔡州和郾城的连战连捷,如若重用文臣征战恐怕难以出现这样的局势。

而眼下的大宋的禁军和厢军的模式,就注定就是文武并重也难以出现藩镇自立的局面。

纵观历朝历代,自周分封诸侯之后,集权便难以在朝堂出现。

唐时一味重武,藩镇军阀便蠢蠢欲动。

而只有文武并重,且能够兼容并蓄,并能有辅之以朝制而监督,自然不会出大乱子。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尔”原本就是藩镇割据的真实写照。

不得不说唐时的武将地位尊崇,文臣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这正是这样的藩镇格局,才让各地军阀拥兵自重,不听号令。最终导致各自为战,各立为王。

因此太祖立国之初将自己对于历代的经验和五代的教训得以总结,才逐渐出现了大宋重文抑武的国策。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书单推荐: 亮剑:我只打硬仗 大明:我想摸鱼,老朱让我当帝师 大明太子:最强幕后黑手 世子凶猛 大秦嬴氏之帝国崛起 家族式造反 大唐第一亲王! 亮剑:穿越成土匪你成列强? 反向救宋,我竟成头号奸商 巅峰皇太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