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古人的智慧(2 / 2)
有人唱红脸,花银钱收买于五郎,想知道羊毛怎么做成毛线,还有于五郎的底细。
有人唱黑脸,表示毛衣的织法,想破解不是难事,主要是懒得花费时间。
好赖话都被说完了,让于五郎收点银子,把手艺交出来。
于五郎是贺宣从村里开始培养的心腹,刚开始还有些担心被人仿制,等见识过贺宣卖出这么贵的毛衣后,把心放回肚子里。
自家公子的脑子不知道多好使,能从富贵人家兜里掏银子,要是自己上了外人的当,回到村里还不得被母亲打出家门。
不过也证明一点,毛衣的织法想保密很难。
罗家旺考虑过府中的人手,提出不管织毛衣的法子,专心守好纺线之前的步骤,这些人哪怕会织毛衣,没有毛线也做不出来。
贺宣评估过两个方案,自己比较倾向于第二种。
其实从建织坊的地址就不难看出这点,织坊是建在大门口的。
而洗羊毛,晒羊毛,梳毛,捻线这些都是府里的人干的。
要是人手不够,贺宣宁愿花钱买铁毛刷,买纺车,也不招人干。
主要就是保密前面这些步骤。
思索了一会儿,没有人提出更好的意见,贺宣开口道。
“我觉得两个法子都不错,各有裨益,不如结合一下。”
“罗家旺,负责府里羊毛到毛线的所有步骤,保证供应足够的毛线给织坊,人手跟杨管事协调。”
“只有一点,这些工序必须要自己人才能接触到。”
“杨李氏,负责织坊,安排妇人纺织,监察毛衣质量,要是有村里的妇人要求回家织的,你控制下一件毛衣要多少毛线,在织坊合格后,可以回家织。”
“但有一点,不能单独领毛线回去织,三人以上为一组,互相担保,要是这组人里面有一个偷工减料的,三人要赔偿织坊损失的毛线,往后也不能在织坊干活。”
贺宣这样做,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减少毛线被妇人“省”下来,补贴到自家人身上的概率。
织坊缺人手,往后天气越来越冷,下雪后,再让这帮人每日都来庄子,也不现实。
这事讨论的差不多,贺宣带着于五郎回二进院子。
询问最近毛衣售卖的情况,现在是毛衣没有库存,要是还有存货,于五郎能卖更多,甚至内城都有裁缝铺跟于五郎接触。
吃过晚饭,贺宣手里拿着一个石榴慢慢剥。
今日在书房待的太久,用眼过度,晚上不能再看书了,贺宣可不想变眯眯眼。
外面下着细雨,睡觉吧太早,有些无聊,就剥个石榴。
眼神没有聚焦,想着游戏该怎么设计才会有趣。
其实就是大富翁结合飞行棋,做出一个齐朝版桌游。
雨停后,赵林带着庄子里的男人,去地里检查积水,小麦幼苗需要经过漫长的冬季,有雨水可以稳定地温,防止冻害。
但是田间积水过多,遇到低温会形成冰壳,导致小麦地上部分受冻,减产,这时就需要人工干预。
贺宣本想去城里买些纸张,要画桌游的纸比较大,家里都是裁开的。
但是地面潮湿,路面雨水未干,就打消这个念头,让于五郎顺道带十张四尺宣纸回来。
小竹会削竹子,被安排做一根尺子。
贺宣要用来画图,这回画的纸张铺开来有桌子大,横平竖直要统一,直接用毛笔画,一条线怕是要画成蚯蚓。
尺子这种工具,家里并没有,一般用布店会用来裁衣,比如买一块布料要几尺几寸。
还有木匠造各种器物也要用到。
贺宣对于尺寸要求不高,直些就好。
这个任务不难,比较费功夫的就是打磨。
贺宣把自己的鹅毛笔,找出来,用来勾勒线条,除了画画很少用这只笔。
担心用惯了硬笔后,软笔会写不好,早年自己可是日日在墙上练习,才有现在这一手端正的毛笔字。
在白纸上练习一遍,大概的情节都想好了。
首先大富翁这个名字不合适,齐朝,商人的地位不是很高,改名为大赢家。
四个角落,就是四个玩家,每个玩家掷骰子出发,路上会遇到各种关卡,有好运,有霉运,还有未知关卡。
玩家最先到终点就是大赢家,但是路上其他玩家可以设伏,也可以制作一些小纸片增加趣味性。
比如陷害卡,交换卡,背锅卡。
靠近终点的地方,危险会比较集中,一旦踩入陷阱,玩家就要退到起始点,或者医馆重新来过。
四个玩家的形象也可以深入挖掘,比如翩翩公子宁书生,赢了就会说,这点难度,不过如此,输了就大哭,可怜我时运不济,竟落得如此下场。
这些都是贺宣的初步想法,具体的还要等于五郎买回来宣纸,才能具现。
可怜的小竹,好不容易把尺子交给公子,又被要求做许多木头片,大小一致。
贺宣打算裁好纸后,写上内容,贴到木头片上,这样更加精致些,人物也要用木头的雕刻。
小竹:公子,我当年学的是竹编,不是木工活,哭唧唧o(╥﹏╥)o
公子:哎呀,都差不多啦,这点小事,难不倒小竹的。
贺宣在家准备礼物这几日,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书房里生了炉子,手指也冷冰冰的,只能用手炉暖一会儿,画一会儿。
外面的天空阴沉沉,只中午这一会儿有太阳,换下来的衣裳晒不干,在炕上烘着。
贺宣越来越不爱出门,饭后在宅子里走上两圈,就当锻炼身体。
宅子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地方沐浴,贺宣自己偶尔进城去瓮堂,可是家中这些人总不能都去吧。
现在刚冷起来还好,味道不是很大,穿的又厚实。
想到家中这些人接下来三四个月都不洗澡,贺宣就头大。
走到前院的时候,遇到老杨,问起庄子里的男人这段日子在做什么?
“公子,他们在腌菜。”老杨时常往织坊那边送毛线,偶尔也去找赵林商量鸡圈的事情,对田庄的事情都有些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