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忠臣末路,何其凉薄(2 / 2)
说着就出了司刑的衙署,上了马车离去,人尚未抵达琼都的宫苑,衙署那边就传来了消息:“王昆逝去”
原来就在苏华前脚刚走,王昆就自尽了,听到密卫的话,苏华沉默了许久,方才开口道:“厚葬吧…”
随着王昆的自尽而亡,琼国的最后一位忠臣逝去,诸如林昀和黄安、杨玮等将在各种亲情的游说之下,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归顺。
五月初,苏华在琼都颁布了三道令旨:
第一道令旨:琼国废除旧制,全境除琼都外,划分为八郡,各郡县需晓谕遵守伊国律法行事。
第二道令旨:组建琼卒军,任命卫长青为琼卒军统领,杨玮为副统领,林昀为军务参赞,巴莫为先锋官,编制十万人。
这卫长青、杨纬、林昀都是琼人,而巴莫则是当初杨纬麾下的先锋官,也正是他当初跃上莱城关上,力敌伊军将士,后来被林佑安麾下的将士用套索生擒,而他最初只是交州的土族人,后来被人辗转卖到了琼国,又一步步成为了杨讳的家奴,最后成为了将官,如今杨讳归顺伊国,他自然跟随主子一同归顺,并且被授予先锋官一职。
这第三道令旨遵照当初的承诺,敕封原琼国司农郭宝承袭琼君之位,嘉奖他献城之功,特此将琼都作为封地,授予他,当然了,这里的琼君已经是伊国的封君,看似国君封号不变,实则已经失去了帝国法统的地位。。
当郭宝在府邸内满心欢喜的等到这封敕封时却是傻了眼,伊国之君的确信守承诺,封他为君,授予琼君之位,但问题是琼国之疆仅剩下一座琼都给了他,名为琼国之君,倒不如说是琼都一城之君,这与当年的霖国有何区别?
郭宝心如死灰,这一城之君朝不保夕,坐与不坐已然不是他可以做得了主的事情了,若是不遵令旨,苏华定会借机治罪于己,可若是坐了,那他郭家就彻底沦为了伊国的奴仆之国,与霖国无二。
就在郭宝忧心忡忡之时,他并不知道,在城中的另一座豪宅里,原琼国宿卫统领罗川含怒接下了苏华颁布的令旨,这封令旨用安抚的口吻下达,内容则是敕封罗川为琼国大将军,统领三军。
这样的权位看似已然位极人臣,但终归不是他罗川想要的,当初为了忽悠罗川打开城门倒戈,郭宝花言巧语的欺骗了他,而他罗川自认为自己当居首功,其功绩之高应在郭宝的上面,可结果却是不及郭宝的一半,仅是一城之将就打发了事。
看似与自己之前担任的宿卫统领一跃数级,可昔日的琼国,疆域占据云州的三分之一,可是如今呢?
仅有琼都一城而已,一想到这儿,他就有些气恼,更是将这怨气洒在了郭宝的身上,虽说这一城之君着实有些憋屈,但毕竟是货真价实的封君,封君注定与寻常官吏不同,在琼都之内,他就是绝对的王,无人不敢遵从,一想到这种人在自己的头顶上耀武扬威,他焉能不气。
三道旨意宣读完,苏华就率领着伊国的大军离开琼都,前往颍川。
不过在这之前,苏华特意派人琼都附近的村镇,寻找秘卫的探查过的奇人铁匠,可因为战乱的缘故,琼都周围许多村镇里的人大都逃离了此地,前去避难,最终无功而返。
留下上将军邵斌休整军队,同时将秘卫统领右雨留在琼都,一来秘密监视郭宝和罗川,二来继续寻找当初探查到的奇人异士。
三日后,苏华率领伊国大军启程,前往颍川,得知消息的琼国新君郭宝亲自出城送行,一路上郭宝态度谦卑,亲自为苏华牵马坠蹬,恭敬非常,苏华也不计较过往的是非,心安理得的接受了郭宝的举措。
如今的琼国之内,北方尚有十万北境军镇守琼国北疆,统领为宋干,副统领为陈一刀。
当初坚守琼都的黄安,被苏华任命为琼地西北境的墨城郡郡守,墨城郡与辽城郡相邻,北方都和雍国接壤,西部则与灿国接壤,为此,苏华特意允许他黄安可以在墨城郡内组建五万郡兵,用来防御来犯之敌。
除此之外,卫长青前往莱城,在此筹建十万琼卒军,与当年统领的北境军不同,这十万琼卒军皆是精锐中的精锐,所谓的精锐,都是按照伊国的征兵标准:18岁到25岁之间的青壮,然后按照伊国的《军士操典》进行训练,使用的都是宣都城外工坊提供的甲胄和兵刃、箭矢,而这支琼卒军将全面装备伊国新式制甲工艺打造出来的新式甲胄,这种甲胄由两千片甲叶组成,重量上比之前打造的扎甲更为厚重,重量近乎达到了百斤,而这种甲胄几乎覆盖了全身。
琼卒军,不设骑兵,全军以步卒为主,所持兵刃为长枪,连珠弓弩手,刀盾手三种兵种组成,其目的就是为野战时破阵和防御时所打造的一支铁军。对于卫长青打造的这支新军,苏华给予了很高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