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民拥军、军爱民(2 / 2)
咱们的朱高煦同志在这一刻成长起来了,台州的事情对他以后的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让他真正成为当之无愧的将才。
经此一战,沿海的倭寇已经寥寥无几。朱权在得到倭寇大举攻台州的第一时间就派了信使传令沐昕和朱高煦。
沐昕收到军情命令后立即想着台州回援,而向朱高煦传令的信使到宁海却没有见到朱高煦,我们都知道,那会儿朱高煦正在向台州进发的路上。
倭寇攻城损失不小,后又遇上朱高煦大军,双方大战又被斩杀数千人。好不容易逃了出去,正好又遇上回援的沐昕。
这下可就惨了,明军对疲惫溃逃的倭寇发起猛攻,直接取得大捷,斩杀过万。逃出的倭寇也就两千余人,纷纷下海远遁。
其他隐藏在山中的几百至上千不等的小股倭寇听到风声,自觉地全部跑路了。
以前借着大树好乘凉,明军来了基本都找规模大的倭寇去打,而且双方你来我往胜负难分。对于他们这种小打小闹基本没人搭理。
现如今不同了,老大哥被打残跑路,剩下他们这些小喽啰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再不跑小命就得撂这里。
当然了,也有那种胆大或者抱着侥幸心理的小倭寇,在明军的清扫下自然无处可藏,全部被奸。至此,沿海的倭患总算得到了遏制。
不过为了防止倭寇趁明军撤走,卷土重来。朱允炆下令在沿海一带本地招兵,由当地人组成一支专门抗倭的军队,交由胡宗统领,应对倭寇的再度侵犯。
至于对倭寇的老巢-倭寇半岛,朱允炆则并不考虑武统,毕竟根据历史来看,异国的殖民统治最终只会走向灭亡。英国、荷兰、西班牙等曾经横跨各州的西方殖民,最终都被赶走。
想要彻底统领这座小岛,防止他们日后生乱,对大明有一种亲近归属感,还得从文化出发。这些事儿就得让文臣来搞了,且需经几代人的努力,而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在朱允炆将视线转向南方及海外之时,北方的草原却迎来一位少年。他就是北元分裂之时最后一位统治者兀良哈木的儿子,汉名赵凡。
自此以后的大明在朱允炆的大力发展下,政治方面重用内阁,农业与经济并重发展。实行了军政分离的统治方略,避免了太平盛世重文轻武的现象。
而草原在赵凡的影响下,一批忠于黄金家族的部落归属于他,并且完成了对草原的统一。后因其母的影响,赵凡施行与大明和善的政策。
元人积极学习汉语,与大明通商往来,逐渐成为大明王朝的一份子,归属于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