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初见朱元璋(1 / 2)
十日后,张奀将战马和骡驴准时送到了应天府,这着实出乎我的意料,只因我原以为这些战马和骡驴是要送去徐达部、助其围困庐州之用的。
我显然小看了朱元璋,朱元璋的野心要大得多,他已将下一步棋落在了战火滔天的洪都城,甚至有一口将陈友谅整个吞下的野心。
朱元璋事先认定,陈友谅得知他驰援安丰城的消息后,肯定不会浪费直捣其心脏要地的大好时机,必率大军袭击应天。所以,他不但将自己的预备队全部留在了应天,且在救出小明王韩林儿之后,立即率领近卫军马不停蹄地返回应天,等待着预想中陈友谅大军的到来。
因此,即使已经得知陈友谅的大军正在全力进攻洪都城,朱元璋仍不敢掉以轻心、未去增援,就是怕中了陈友谅声东击西之计,谁曾想朱元璋的犹豫,竟给了他那个纨绔侄子朱文正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
朱元璋非陈友谅,因而,陈友谅心中所想亦非朱元璋所能预料,陈友谅并没有趁机进攻朱元璋的心腹重地应天城,竟然率领全部大军对洪都城吹响了进攻号角。
或许,是因陈友谅缺乏胸怀天下的气魄,也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他仍然想要按部就班、一步步徐徐图之;亦或许,陈友谅就是想要先拿回曾经属于自己的龙兴之城洪都,进一步巩固后方以后,再寻机与朱元璋大干一场;更或许,陈友谅受到了朱文正纨绔形象的影响,根本没把朱文正当回事儿,在他看来,只要自己大军一到,朱文正肯定会打开城门乖乖投降,从而,轻而易举地拿下洪都城,完全不会影响他进攻应天的计划。
只是可惜,这个决定让他尝到了‘踢到铁板’是怎样一种滋味,而朱文正就是那块又坚又钢的厚铁板。
陈友谅率领号称六十万大军、数百艘巨舰连续而疯狂地攻击了洪都城一个多月,而洪都城竟无比神奇地承受住了如此之猛烈攻击,城墙虽数度被攻破,却又数度被修筑,几经易手,却总能被朱文正牢牢掌握在手中。
为了加固城墙,朱文正将陈友谅的士卒尸体当作踏脚石、筑城砖,堆砌码放在砖石瓦砾之间、守城士兵脚下,此时的洪都城墙俨然就是以淋淋鲜血和破碎人肉堆筑而成的血肉之墙。
在此一役中,朱文正爆发出了令人极感惊诧的能量,他一改往日纨绔子弟的面貌,变得沉着而冷静,他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赏罚分明的行事作风,使他颇具大将之风,从而,领导洪都城军民成功抵御了陈友谅大军的进攻。
作战时,朱文正身先士卒挡者披靡;休整时,他体恤将士无微不至。在他卓远地指挥下,洪都城足足坚守了八十五天之久,为朱元璋赢得了宝贵时间,也极大地消耗了陈友谅的有生力量。
更致命的是这场旷日持久的、仿佛永远也赢不了的攻城战,使陈友谅大军的士气倍受打击,由此,陈友谅军中已经传有‘朱元璋才是真龙天子,而他陈友谅只是一条伪龙’的言辞。
直到此时,陈友谅才发觉自己犯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他的大军被洪都城牢牢地拴住了,进攻应天城已然成了泡影。他若不能拿下洪都城,非但身后会有一支士气如虹的敌军,更严重的是自己大军的士气将跌至谷底,俨然已是骑虎难下之势。
在陈友谅心中,攻下洪都城原本只是时间问题,他从未想过攻不下洪都城的后果,其实,他有这种想法并没有错,攻下洪都城确实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八十五天后依然没有攻下来的城池,已使他丧尽了天时之便,铺天盖地的挫折感更淹没了他的人和。
此时,陈友谅无论如何都想不通,自己的无敌大军怎就败给了一个以喝花酒、游手好闲而闻名的纨绔子弟,可是,他却又必须与这个纨绔子弟继续掰腕子。
我和张奀到达应天时,应天城里已是大战一触即发的临界点,只待徐达大军一到,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会战就会拉开序幕,所有人都在为这场大战马不停蹄地忙碌着,无论将军、还是士卒皆十分清楚,这将是一场影响所有人命运的决定性战役。
我踏着战争阴云的影子,走进了朱元璋力量和权力的中心—应天城,在这里,所谓的小明王、刘丞相都只是表面化的人物形象,朱元璋才是当之无愧的王。
迎接我和张奀的是张元。当我提出要见朱元璋的要求后,张奀马上托军中好友将信带给了仍担任朱元璋近卫的张元,张元又将消息传给朱元璋,再到得到朱元璋的同意,期间,这份命令在一来一回间耗费了一月有余,直到张奀领命到达应天城,这份命令才辗转送到张奀手上,而我已经随着张奀来到了应天城。
张元向我恭恭敬敬地跪地磕头,我则泰然受之,心情更是无比舒畅,这是一种说不出的顺意和快乐,就像心中久久悬着的一块巨石落了地,也像困极难耐之后的一场酣睡,甚至于,让我多年已不得寸进的气息也有了一丝松动,而这就更让我感到畅快了,也使我想要见到朱元璋的愿望更加迫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