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紧张局势(1 / 2)
朱元璋大军压进的消息肯定瞒不过陈友谅的耳目,陈友谅迅速撤离了对洪都城的围困,命令全部舰船驶出狭窄的赣江流域、东入鄱阳湖,准备集中强大的水面力量,将朱元璋这个光头和尚彻底扫入鄱阳湖底,去与那王八河蟹为伍。
陈友谅完全有这个信心,要不然,他也不会孤注一掷地倾巢而出了,其实,他亦非朱元璋一方想象得那般不堪,他之所以不去应天而围困洪都城,就是为了将朱元璋吸引到鄱阳湖上来,然后,再以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向朱元璋发起决死一战,而今,他自认为计谋已经成功了,虽然,代价有点儿大。
抗浪山是鄱阳湖中的一座小岛,当地人以其能抵御风浪而命名之,小岛面积不大,上面林木苍郁、滩涂环岛,只是,此处水面虽然开阔,但水浅泥深,大船难行。
朱元璋亦可谓知己知彼了,他深知陈友谅楼船众多,相对而言较不适于浅水作战,而自己一方小船颇多,行动灵活而自便,据于抗浪山周边,有进可攻、退可守之利,这正是朱元璋处心积虑选出此地作为决战之地的原因。
在推演中,朱元璋已经考虑到战败的情形,也想好了退路,所以,大军刚至抗浪山,朱元璋就立即派出登陆部队占据了小岛至高点,并在其上布置火炮和投石车,甚至还挖了许多陷阱、埋置拒马,俨然已为战败做好了退守准备。
当朱元璋把一切都准备妥当之际,陈友谅的信使恰巧也找来了。
夏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吏将陈友谅的战书递给了朱元璋,并十分明确地传达了陈友谅对朱元璋不敢与之决战的极尽挖苦。
主辱臣死。朱元璋一干手下无不怒发冲冠、群情汹汹,要将这侮辱主公的末官小吏挫骨扬灰,但见夏杰却浑然不怕激怒朱元璋、从而招致杀身之祸,代陈友谅挖苦完朱元璋之后,即行礼挺身,静等那不测降临自身。
朱元璋表现出了应有的气度,未把遭受辱骂的愤怒降罪于夏杰,还对夏杰敢于只身来此完成陈友谅的使命大加夸赞,最后,朱元璋命陈兆先将夏杰安安全全地送了回去。
古有哀兵以胜敌,今有怒兵以御冦。大战当前,朱元璋并没有安抚手下的愤怒之情,他反倒希望手下的将领能因此而奋起,将满腔怒火贯于那即将面对的劲敌之身呢!
双方的决战之地就选在了抗浪山周围,鄱阳湖本就是陈友谅的势力范围,他对抗浪山的了解更甚于朱元璋,当然明白朱元璋将大军摆于此地的目的了。
抗浪山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确实无法任其那近百艘的楼船一字展开、以尽倾怒火,然而,陈友谅根本不屑于这点儿算计,他认为只要将朱元璋吸引到鄱阳湖上,就意味着这场决定生死的大战,他已经胜了一大半,一些无关紧要的计谋、算计,在绝对力量面前皆是浮云,亦如螳螂挡车、蚍蜉撼树。
确实如此,只有亲眼得见,才能体会到被近百艘楼船巨舰团团包围的震撼场面,这些庞然大物聚拢在一起,只是向着目标缓缓驶近,那犹如雷霆天威般实质的压迫感,就能使人打心底升起胆怯,胆小懦弱者顿时会生出掉头逃窜的念头。
陈友谅将近百艘楼船用铁链首尾衔接,两侧船舷全部覆以巨大铁板,组成一座移动的水上钢铁堡垒。
这座水上钢铁堡垒展开时如同蜿蜒十里的恐怖蟒蛇,当者披靡;聚拢时就会变成一只啃不动、咬不烂的铁壳乌龟,几乎没有撼动的可能;它还可以重叠并行如巨浪袭岸,发起排山倒海般地攻击,也可以两头齐进如双臂环抱,形成铜墙铁壁的牢笼,实在威武难当!
此刻,属于朱元璋一方的几乎所有大型船只,皆已被这个水上钢铁堡垒牢牢困锢在一个直径三里的半圆内,而为这个完美包围圈组成另一个半圆的防线,竟就是朱元璋和刘基精心挑选的决战良地抗浪山。
朱元璋一方的处境俨然就是那笼中之鸟、瓮中之鳖,很显然,朱元璋的诱敌之计,计差一招,不敌陈友谅请君入瓮之计矣。
为今之计,朱元璋只有拿出对其最有利的‘人和’之势,与陈友谅拼一拼将士的忠诚和勇气,才有可能改变当前好似全无希望的局势了。
历史上曾有过类似今日陈友谅之连环船阵,那就是令曹孟德大败险死的赤壁之战中所使用的连环阵,而朱元璋见到陈友谅的楼船堡垒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赤壁之战,自然也想到了破除连环船阵的火攻之策,为了安抚将士们惊恐难安的心神,他直言道,这是陈友谅的取死之道。
朱元璋当即命令己方艨艟走舸、子母连环随时待命,然后,又命令己方楼船靠近连环船阵,期望船上的火炮能够击落对方任何一块钢铁护甲,那样,己方的子母连环舟就能群起攻之,将其付之一炬。
朱元璋的愿望是美好,只是,现实却是无比残酷的,己方的火炮只给那钢铁巨兽掸了掸灰尘,便被钢铁堡垒上更加密集的火炮逼退回来,而派出去的艨艟走舸、子母连环船更无一可抵近攻击的,就算有几艘小船侥幸靠近,又燃起了大火,却只能熏黑巴掌大的一块铁板,随后就会被拍杆拍碎船只,被箭矢夺走士卒的性命,一时间,鄱阳湖面上漂满了朱元璋的士卒尸体。
开战之时,日已西垂,一番冲锋过后,夜幕已完全降临,繁星点缀夜空,一眨一眨地闪烁着,像是上苍探往人间的冷酷眼眸,平静地看着凡尘里的蝼蚁为各自不同的欲望而拼命厮杀,没有喜悦,也没有悲伤,只有漫不经心的冷漠。
这冷淡的夜色救了朱元璋,因为‘雀蒙眼’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这个时代的人根本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夜间战斗,尤其在缺少参照物的湖面上,攻守双方皆极易迷失方向,说不定只是一个转舵,己方的士兵就杀进了自己的大营。
得以这天赐的喘息之机,朱元璋和众谋士、将领们彻夜无眠,聚在灯火下研究突破敌方大阵的方法,而唯一的好消息只有一个,那就是无论战争进行得多么残酷,陈友谅的军力多么有威慑力,朱元璋的士卒亦无一人临阵脱逃、或投降敌人,说明他的军心还在,他的王者之气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