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想尽一切办法(1 / 2)
崇祯死的时候,当时整个皇宫加户部银子不到20万。
没错,这20万户部要应付全国的事情。
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城之后,都不禁感叹:贵为天子,所蓄不过二十万,何以不亡!
其实那时候朝廷也在想办法搞钱。
没钱,那就想办法弄钱。
最好的方式当然是直接向老百姓摊派。
摊派的名目是三饷,分别是:
辽饷,也就是对辽东用兵所加的赋银。
剿饷,为镇压农民起义所加派的赋银。
练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加派的赋银。
辽饷自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始,为了第二年的萨尔浒之战,明朝加征田赋银300万两。
萨尔浒战败之后,辽东局势更加恶化,自然需要再次加辽饷。到了万历末年,一共增赋银520万两。
而到了崇祯即位之后,这个辽饷加派已增至900万两。
再说说剿饷。
崇祯十年(1637年)杨嗣昌主导镇压农民起义,议增剿饷,崇祯帝给予大力支持,是年一共征赋银达330万两。
练饷的规模同样十分惊人。
杨嗣昌本来以为一年就可以剿灭农民起义军,但实际情况是农民起义根本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扑灭的。
于是杨嗣昌向崇祯帝要求加征练饷,这一做法,得到了首辅薛国观的大力支持,最终崇祯帝同意此议。练饷一共征收了多少呢?合计是730万两。
“初嗣昌增剿饷,期一年而止。后饷尽而贼未平,诏彻其半。至是督饷侍郎张伯鲸请全征,帝虑失信。
嗣昌口:无伤也,加赋出于土田,土田尽归有力家,百亩增银三四钱,稍抑兼并耳。大学士薛国观等皆赞之,于是剿饷外,复征练饷七百三十万。”
如此沉重的加赋,老百姓们自然是活不下去了。
但这些加赋,不是老百姓承担的全部,因为各级官吏层层盘剥,中饱私囊,以各种名目巧取豪夺。
所以最终落到老百姓身上的,远远超过朝廷加赋的总额。
又近日直省各官每借练饷名色,追比如火,致百姓困苦。
即便是朝廷已经征收上来的加赋,在下放的过程中,依旧会遭到官吏们的层层克扣,真正能够用在战争上的,仅仅是一小部分。
崇祯末年,京营名簿上有11万士兵,实际上只有接近一半数字,其余全部被吃了空饷。
南京营兵记录是10万,而实际上只有3万多,一大半都被吃了空饷。
丁魁楚任户部侍郎,这个官职是管钱的,是个肥缺。
等到清军攻来之时,他带着搜刮的财物慌乱出逃,后投降清军,被杀。
清军清点他的财物的时候才发现,仅仅是黄金都有80万。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当年皇太极与崇祯谈和,提了一个赔款清单,其中对黄金的要求每年是1万,也就是说丁魁楚的黄金可以满足皇太极80年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