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内部发展(2 / 2)
老百姓发现,光靠种地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现在贵州粮食是最不缺的,况且种地得来的粮食大部分也都不属于自己。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往城里跑寻找工作机会,但是他们也发现,工作岗位似乎永远不够,大量的人依然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工作的人只能回去继续种地,但是,哪怕粮食产量已经提高了好几倍,最后落到他们手里的也就将将够个吃饱,他们连多余买衣服的钱都拿不出来。
生活仿佛又回到了起点,也就比起点好一丢丢,老百姓这时突然想起曾经宣传员说的让所有老百姓有自己的地,要是有自己的地那就不用交租了,多的粮食卖了那就有几个余钱了。
土地改革势在必行,这份矛盾已经在人才招聘市场初现端倪,工作岗位的数量已经不足以支撑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大量的劳动力被禁锢在土地上,但粮食价格走低,极其伤农。
李兴国想的稍微远一点点,一旦土改成功,劳动力释放后,这种矛盾会更加强烈,稳定粮价以及推进工业和商业将极其重要,金融体系的建立也提上日程。
实际上贵州老早就有银行的,但由于前政府失败的运营,贵州银行非但没有起到稳定金融的效果,反而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当然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在李兴国手里重现的。
中华银行在年底正式成立,一经成立,就立马发行了“中华币”,然后用这种新币平价购买老百姓手里的粮食,再把粮食卖到外省,赚取中间少量的差价。
这个举措顿时引起了各乡绅地主的不满情绪,他们低价收购老百姓手里的粮食,然后卖到省外,赚取中间巨大的差价,现在老百姓不再卖粮食给他们,于是一些贪心的地主把设备工具出租的价格提的老高,变相的获得更多的粮食。
粮价确实提升了不少,也趋于稳定,但事实上老百姓依然和之前没有两样,因为他们的开支被地主们提高了,所以哪怕是多赚的钱还是进了地主们的口袋。
李兴国不急,他让银行开设放贷业务,鼓励促进老百姓贷款,给钱给技术支援他们。
这个举措并不是表面的意图,因为目前大量土地还掌控在地主手里,哪怕是给了老百姓贷款,这些钱也会落到他们手里,李兴国真正的意图是引起老百姓对抗地主的决心。
事实上这个贷款和普通的资金贷款不太一样,因为目前为了维持中华币的信誉,银行不敢大量发行,所发行的数目也是经过核算的,根据未来一年的政府收入和手里拥有的大洋数目以及战略资源来衡量的,第一批一共只发行了两千万的金额。
全贵州目前大概有八百万人口,平均算下来老百姓能贷的其实不多,这个贷款主要是工具和设备的支持。
比如张三有三个大洋,他把三个大洋存在银行里,这样政府拿着这些大洋购进工具设备,然后用中华币放贷给李四,李四支付少量利息来购买这些工具,当张三要取钱的时候就以中华币支付给他。
这样的话就不至于让中华币在短时间内贬值,时间一长,政府财政越来越良好,这中间自然能够保持平衡,然后慢慢中华币就会取代大洋成为新的交易货币。
刚开始,中华币并不受待见,有了前政府货币信誉的危机,老百姓也不敢轻易用大洋去换中华币,但是随着日常活动的展开,老百姓发现,在贵州好多地方都在用中华币交易,他们也渐渐接受了。
李兴国通过一些办法让中华币在贵州流通,比如企业上税,如果以中华币上税将会有减免,这样一来,很多企业为了获取中华币,在销售产品的时候就会问对方有没有新币种,再比如你要开厂,要用电是吧,以中华币结算。类似这样的手段来让大家接受中华币。
这肯定是会影响政府大洋收入的,目前整个贵州还脱离不了大洋,但是通过存款和销售商品是可以达到平衡的,当贵州产出的东西具有影响力的时候,全国都会接受中华币,比如煤炭,作为煤炭出口大省,你北洋政府要用吧?南方政府要用吧?那拿中华币来结算,这样当地的商人自然而然也会在销售的时候收取中华币,因为中华币可以在他们当地政府里兑换到大洋。
不过万事都有阻力,贵州的地主们的情绪由不满变成了抗拒。
中华银行贷款的举措让他们失去了赚更多钱的机会,现在老百姓连耕地的工具都不找他们借了,这让他们如何剥削对方啊!
于是不少地主密谋在一起要对抗新币,意图把新币打成废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