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起义(1 / 2)
天奉皇帝齐正初突然暴毙,让大隋和安西的局势再次动荡了起来。
杨秋很明白,太子齐元贞登基后肯定要树立威望稳定群臣,而最好也最快的办法,就是发动战争,而且要打胜仗。
于此同时,靖王府突然传出杨秋准备立国称帝的消息,安西境内军民沸腾,欢呼雀跃,
官员将军们谁不想做那从龙之臣,虽然顶着王爷的名做的皇帝的事,但只要杨秋一天不称帝,下面的人心中终归是不舒服的,
这一天终于来了,之前杨秋不称帝,是因为他的对手是齐正初,两人从灭北明开始就一直保持着应有的默契,只要杨秋还是靖王,齐正初就有理由说服大臣们按照怀柔政策慢慢消耗安西的有生力量,
可太子齐元贞不一样,他和杨秋没有任何交流,新帝登基总是要做出一些政绩的,而现在没有比安西更合适的磨刀石。
所以杨秋就没必要再顶着靖王的名头跟大隋周旋,太子齐元贞登基之后,身边又有释无双这种年轻激进的将领,战争的走向绝对激烈无比,这个时候杨秋能做的就是称帝,这样不仅能够激起安西朝臣的积极性,还能让安西百姓产生更大的凝聚力。
杨秋选择立国称帝的日子也颇有深意,是跟太子齐元贞登基同一天,为此,面对杨秋这等无耻的行为,大隋上下骂声一片。
原本按照齐元贞的想法,他登基的那天便是正式讨伐安西的那天,然而让杨秋这么胡搅蛮缠的一搞,总感觉有些儿戏了。
齐元贞甚至动了推后登基的吉日,但秦斯李正他们还是劝阻了齐元贞,就算太子拖延登基的日子,谁能保证杨秋会不会也往后拖,总不能跟杨秋这么耗下去,一直不登基啊。
最后内阁和司礼监商议了半天,直接开战。
反正这次大隋的目的是把战火引到安西境内,总不能安西境内打着仗,杨秋还跟个没事人一样称帝。
就在释无双带着军令,准备向安西发动进攻的时候,北明旧地陵州突然传来一个让大隋朝野诧异的消息,陵州境内有百姓造反,而且打的旗号不是光复北明,而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中原历史上不是有没有过百姓暴乱的例子,但那些顶天了只能称的上是流民作乱,甚至不需要朝廷出兵,州府乡勇就可镇压。
而这一次陵州却是正儿八经的中原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波及了陵州七郡二十一城,人数更是高达十数万,
如果说这是一场没有任何预谋的起义傻子都不信,十几万人同时暴起作乱,而且看起来有组织有纪律,绝不是这些老百姓临时起意,
接着陵州再次传来情报,陵州兵马调度使唐渊反了,公然举旗加入叛军,
大隋朝廷敢把唐渊放在陵州兵马调度使的位置上,自然会对他有所提防,唐渊身边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大隋的臣子,而且还有锦吾卫暗中监视,而唐渊则是已经加入义军之后,大隋才得到了这个消息,没有安西的帮助,凭借唐渊怎么可能摆脱大隋的层层监控。
陵州的农民起义自然有安西的推波助澜,但从起义开始的那一刻,安西就摆脱了这摊浑水,当义军的大旗已经举起来的时候,便没有人能够左右这些鱼龙混杂的义军,这些人里有百姓,绿林马匪,江湖门派,还有各种盘根交错的家族势力。
说的好听一点是义军,说的难听一点就是一群各方势力联合起来的乌合之众,杨秋本来也没指望这些人能够成事,大隋毕竟不是积弱已久的腐败王朝,如今算的上是春秋鼎盛,面对这样的朝廷,义军就是再多十倍,也只能给大隋造成一些麻烦,决定不了战局。
还未登基的齐元贞听从内阁的提议,派出十万精兵进入陵州平乱。
停在半路等待消息的释无双再次摩拳擦掌的准备接下来的进攻,但另一条消息又打断了释无双的步伐,
南州爆发民乱,原本就在南州极具威望的南宫世家,联合南州大大小小的名门望族纠集百姓,举起了响陵州义军光复范国的大旗。
南州与陵州不同,无论怎么说,陵州这地方本来就不算富足,又连续遭遇战乱和水灾,虽然大隋后续补救及时,但大隋和安西爆发战争后,大隋不仅不再援助陵州,还从刚刚脱离灾祸的陵州百姓手中强征军粮,这些年饿死的陵州百姓依旧比比皆是,造反也在意料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