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国债(2 / 2)
刘一燝,张问达一听孙如游的分析,当即表示反对。
不得不说,孙如游的话,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朝廷这些年基本都是入不敷出。现在又要发行债务,利息一块,的确是又增加了支出。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张之极说道:“孙大人说得这种情况客观存在。所以我们要控制发行债券的规模。另外我们要增加朝廷的赋税。否则朝廷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刘一燝冷笑道:“世子。你这不又回到老办法上了嘛。增加朝廷的赋税,那不就是如前期增派的辽饷嘛。既然可以增派赋税,那就没有必要发行所谓的国债了。增派税赋,可不需要支付利息呀。这能省不少钱。”
韩爌、孙如游、张问达等人也都持这个观点。
思想是最难改变的。
在明代,虽然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朝廷上下还是农耕思想,对于商业没有予以重视,更别提制定相关法律了。
加饷,看似简单直接,十分有效,但是这无疑增加了底层农民的负担。
久而久之,势必会引起农民起义。
辽东局势恶化,内部再出现农民起义。大明朝面临着两线作战,最后被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在了歪脖树上。
张之极义正言辞地说道:“加饷会增加农民的负担。诸位大人都是有功名的。田赋都免,加多少也不会增加大家的负担。即便是增加税赋,我觉得是不是得摊派到免税的田地上呀。”
孙如游一听,忙说道:“世子。你这话有违祖训。对于赋役的减免,太祖皇帝时,就已经明确了。你这个办法可不好呀。”
刘一燝等人自然也是这个观点。
有违祖训。这四个字,看似表明要坚持祖训不可变的态度。其实,随着时代的变化,祖训的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合大明朝了。
可是包括皇帝在内的众人,没有人敢改变这些。
即便是他们也意识到,某些祖训已经不合时宜了。只能是进行一些缝缝补补。
最明显的就是明朝后期,宗室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朝廷的负担越来越重。一些地区出现了田赋收入都不够支付宗室俸禄的情况。
虽然朝廷也进行了一些调整,降低了忠实的俸禄。
可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只是暂时缓和,后期依旧是宗室所需俸禄越来越多,朝廷的压力越来越大。
这样的问题,还有一些。
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
爆发的结果就是大明朝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