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心有不甘回沧州(1 / 2)
孙镐也看出了这里边的利害关系。
他来到张之极面前,劝解道:“世子。现如今想要保住大家,只能是按张大人的意思办了。”
旁边的如花怒喝道:“孙镐。把世子交给他。那世子岂不得遭殃。我们宁可杀了张凤翔,也不能把世子交给他。”
张之极岂能让他们犯险。他当即下令,大家放下武器,不可抗命。
侍卫们见张之极这么说了,只能是不甘地放下了武器。
张凤翔的亲卫得以来到张之极的面前。
张之极下了马,准备听候张凤翔发落。
张凤翔当即下令,张之极的部队全部撤到城外驻扎。
会有自己的部队接管故城的防御。
至于张之极,暂时关押在衙门的大牢里。等候朝廷的发落。
山东徐鸿儒、景州于弘志先后发动叛乱,令朝廷十分恼火。
叶向高等人只能是调兵遣将,进行平叛。
这使得本就捉襟见肘的大明军队,更加雪上加霜。
这是没有办法的。
如果让这帮人闹起来,闹得越来越大,势必会危及到京城。
所以,必须平叛。
山东方面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徐鸿儒的号召力还是非常强的。不仅接连占领多座城池,叛军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
前方来报,已经达到十余万人了。
倒是景州方面,由于张之极的积极剿匪,局面得到了有效控制。
叶向高、韩爌等人也不得不承认,张之极在平叛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可是接下来传来的两个消息又让朝廷陷入两难境地。
张之极的军队在甲马营遭遇叛军的夜袭,损失惨重。
就在田莹莹进京搬救兵的时候,前方又传来消息。
保定巡抚张凤翔以违抗军令为由,将张之极关起来了。
韩爌认为,此时关押张之极颇为不妥。
倒是吏部尚书张问达、户部尚书汪应蛟、礼部尚书孙慎行等人认为,张凤翔这么做,非常有道理。
趁此机会,夺了张之极的兵权,令其不能再利用平叛争功。
张凤翔现在已经调集军队到了故城。完全可以由他继续围剿于弘志的叛军。
至于对张之极的处罚。叶向高决定,功过相抵。让张之极回沧州继续做他的知州吧。
兵部尚书孙承宗的想法是,满足张之极的要求,从京营调两个卫,给他足够的兵力,必然能够快速平定叛乱。
为此,孙承宗还找到天启皇帝,希望能够让张之极继续参与平叛。
不过令孙承宗颇感意外的是,天启皇帝竟然没有答应。
天启皇帝认为,张之极是沧州知州,理应管理好沧州事宜。原先于弘志在景州发动叛乱。
沧州和景州都隶属于河间府,张之极率兵平叛,没有问题。
现如今,河间府的叛军已经被歼灭,地盘也都收回来了。
于弘志的叛军主要在山东合作。
张凤翔率领军队已经到达了故城,就让张凤翔去平叛吧。
张之极还是回沧州吧。
就连天启皇帝也这个态度,孙承宗也只好同意。
孙承宗所不知道的是,客氏听说张之极的消息后,就找到了天启皇帝,认为张之极仅仅率领家丁部队与人数众多的叛军作战,实在是太危险了。
莫不如趁着他失败了,让其回沧州继续做事。
天启皇帝其实也是这个想法。
于是,天启皇帝、客氏,以及叶向高、张问达等东林党人,在张之极这个问题上,竟然达成了一致。
因此,田莹莹前来京城调兵,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应。
不过张之极留在京城的那一个千户的家丁部队,渠婵娟是表示赞同的。
她不仅为部队提供了充足的辎重,还为其增加了五十门火炮,以及大量的手雷、弹药等。
田莹莹见此情景,只能是带着这支部队和辎重,返回沧州。
朝廷的旨意也到了故城。
张凤翔和张之极接了圣旨。
张凤翔笑着说道:“世子。皇上对你可真是宠爱有加。为了你的安全,不让你去平叛了。接下来就由本官来做吧。”
事到如今,张之极无话可说,他只能淡淡一笑,说道:“那我祝张大人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张凤翔说道:“我知道世子还想继续平叛。可是现如今从你的自身安全考虑,还是目前的形式,你都不适宜平叛了。莫不如安心回沧州做你的知州吧。我可听说,你刚去不久,就接连拿下多人。大家对你怕得很呀。”
这番话里,充满着讥讽、嘲笑和狂妄。
张之极内心有气,可是却无从还击。他拱了拱手,告辞了。
这令张凤翔更加得意,喃喃道:“不就是投个好胎嘛。一个小屁孩,还想建功立业,做梦去吧。”
张凤翔出身贫寒,凭借着寒窗苦读,在万历二十五年考中举人,可是第二年的会试却落榜了。直到万历二十九年才考中进士。
第一个官职是广平府推官,然后是给事中、文选司主事、验封司员外等。
一步步,才走到了今天。
可是这个张之极,身为英国公世子。你就消停等着袭爵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