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精兵强将援世子(1 / 2)
田莹莹自然是无法说服英国公张维贤的。
当然了,她也没有必要,更没有资格说服英国公张维贤。
她也只是按照张之极的指示,替他给张维贤捎个话。
田莹莹主要去找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
而且那封请求援军的书信,也是写给孙承宗的。
张之极知道,作为一名战略家,孙承宗自然明白徐鸿儒和于弘志的叛乱必须尽快剿灭。
孙承宗看完了张之极的信,陷入了沉思。
张之极所陈述的,他是举双手赞成的。
可是朝廷这块,东林党和天启皇帝都不赞同张之极继续参与平叛。
张之极的父亲英国公张维贤也是不赞同。
自己其实也是不希望张之极冒这个险。
毕竟自己的亲孙女孙妙贞嫁给了他。
可是,他也从书信中看到了张之极参与平叛的决心。
甚至说出了,朝廷不派给他援军,他也会率领家丁部队继续平叛的。
放眼整个大明,有如此决心的人,没有几个。
孙承宗思来想去,决定进宫面圣。
希望能够说服天启皇帝。
如果天启皇帝依旧是不同意,那此事基本上就没解了。
孙承宗就让田莹莹先回去,等他的消息。
田莹莹提醒,张之极已经率领家丁部队奔赴山东平叛了。
孙承宗只能是无奈地回道,自己会尽快给予答复的。
他当即拿着张之极的信件,前往皇宫面圣。
天启皇帝看了张之极的信,笑着说道:“真没想到,小极决心这么大呀?朕就纳闷了,他就是个沧州知州,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是了,何必参与山东平叛呢?”
孙承宗回道:“皇上。也许我这个孙女婿心系大明,格局比较高,想早日平定山东叛乱。毕竟叛乱持续时间越长,对咱们越不利。”
天启皇帝问道:“听老师的意思,您是同意小极的请求了?”
孙承宗如实回答道:“启禀皇上。从个人角度,我是不赞同小极这么做的。毕竟带兵打仗十分凶险,一不小心人就没了。那妙贞岂不是得守寡呀。但是从国家角度,张之极有四川平叛的经验。手下的家丁部队战斗力也十分强悍。朝廷再派兵增援的话,那绝对会缩短平叛的时间。能够早日平定叛乱。”
天启皇帝听完,说道:“老师。今日下午锦衣卫传来消息。在是攻是守的问题上,小极与张凤翔发生了分歧。小极率领家丁部队已经赴山东平叛了。”
孙承宗附和道:“臣也刚刚听传信之人说起此事。想必张巡抚的奏折还没有到京城。”
天启皇帝笑着说道:“小极前期没有听从张凤翔的命令,想必二人结了梁子。现如今两个人呢再起分歧,你觉得张凤翔能八百里加急向京城禀报此事吗?”
孙承宗岂能不知道这里面的事,他是不会主动说出来的。
即便是天启皇帝挑明了,孙承宗也没有接这个话,而是请示道:“皇上。既然小极决心这么大,并且已经出兵赴山东平叛,是不是派兵增援呀?”
天启皇帝想了想,叹了口气,只能是接受这个现实了,他吩咐道:“那就派兵增援吧。我看小极在信上说,需要两个卫的兵力。为了稳妥起见,我看还是多派些兵马吧。老师,你拿我的手谕,去京营调兵。”
既然天启皇帝已经同意了,孙承宗就领命而去。
孙承宗拿着天启皇帝的手谕,前往京营。
现如今掌管京营的是泰宁侯陈良弼。
可是陈良弼从去年到现在,基本上都是在养病。
他也多次提出辞职。
但是天启皇帝刚刚登基,就挽留其继续任职,并没有同意。
陈良弼作为京营总理,并不在京营,但是京营还有几位协理负责日常的工作。
孙承宗就找到了黄克瓒。
黄克瓒原本是刑部尚书,天启元年就曾暂时协理京营。
到了天启二年正月,由工部左侍郎王永光接替黄克瓒的刑部尚书位置。
黄克瓒就只负责协理京营了。
孙承宗找到黄克瓒,拿出了天启皇帝的手谕,并且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了出来。
黄克瓒对张之极的举动非常钦佩,当即将徐光启叫来,说明此事。
徐光启自然是全力配合。
可是现在已经操练成型的火器部队,只有两个卫。
无论是孙承宗,还是黄克瓒还是希望多派些军队增援张之极。
而天启皇帝也是这个意思。
黄克瓒又打算从京营中挑选精干力量,拼凑成两个卫。
他和孙承宗认为,四个卫的兵力,应该够用。
可是,现实却十分打脸。
京营的兵马本就是空额很多,战斗力低下。
能够拿得出手的,满打满算也就是两千人。
这与大家的预期,相差甚多。
没办法,孙承宗只能是拜见英国公张维贤。
张维贤听了,说道:“老孙。不是我说你。小极现如今是你的孙女婿。你放心让他去平叛呀。这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我岂不是得遗憾终生。”
孙承宗无奈地说道:“其实我也不赞同他去平叛。可是他的决心很大。现在已经带着家丁部队赴山东平叛了。事已至此,唯有尽快给他派去援兵。”
张维贤对此,也是毫无办法,说道:“既然如此,那我只能是挑选人马了。不过我也只能是尽力,中军都督府中可用之兵,也不多。”
双方约定,明日一早,就在京营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