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哪里来的?(1 / 2)
张主编也挺忙的,他刚刚看社长要说话,头都疼。
现在一看终于结束了,也没说什么让朱小琴和别人先熟悉熟悉的话,
说了句散会,就把她叫到了办公室,
开始跟她聊,她之前提的教辅材料的事。
朱小琴刚跟张主编聊这个事的时候,市面上类似的书还没有,
也就近一个月,现在市面上已经有类似的书出来了。
这说明能看到这缺口的人不少。
但是可能写的人自己本身水平有限,
这本书内容复杂,作用不大。
不过即使是这样,一本三块的价格,也卖的非常好。
现在的父母家里有点钱的,除了给孩子买点吃的穿的,
他们觉得能帮助到孩子的,就是看孩子学习辛苦,
想着怎么才能做点对他们学习有用的事。
补习班之前一下子被好好整顿了一下,他们又知道了那个收着天价费用的几个老师都是骗子,
好些去上课的顿时捶胸顿足,觉得钱都砸水里了,去跟镇中学闹的不是一个两个。
即使没去那里上课,找了别的老师补课的,都重新好好考察了一下,
还别说,真有发现打酱油的补课老师,这又是一通闹,
搞得现在南省的补习热度普遍都降下来些了。
后来朱小琴继续写那些解题技巧,带动了好些大学生给报社投稿这些内容,这些人的文章被登的也不少。
一开始《南省日报》出的时候,刚出没两天就开始被家长们抢了,
刚出来他们没反应,后来有些孩子看到那些学习技巧,再一看作者是京大的学生,
赶紧去让家里人买两份回来放着。
他们看那些学习技巧觉得新奇,看朱小琴写的校园生活,更加的神往。
好些给她寄信的学生都会问一句,
“老师,我要怎么样才能上京大呢?”
朱小琴后来看到这些话的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回。
虽然有些孩子是缺指导,但是智商普通的人是大多数,
人的智力就是会有差距的,有的人看看书就能上,有些即使努力一辈子,那也是没用的。
但是让学生或者学生的父母能接受这样的观点,很困难。
这也是为什么朱小琴后来写的书,好些都是写的生活中的体力或者技术劳动者的故事。
总也得给他们看看,不是说不读书日子就没法过了。
南省那报纸,到朱小琴第三期的故事出来的时候,
就已经有别的省的,知道他们这里报纸上有特别好的学习方法,找亲戚或者认识的人来买了。
报纸的销量都上去了一大截子。
当然也有很多人,是借了报纸回去抄的,这种人还不是少数。
这也正常,为了一页纸买一份报,一两天行,长久的哪里受的了。
学校里那些写字好的人就来生意了,人家抄一份两分,速度快的一天能抄十分,两毛钱就有了,
光看两毛挺少的,但是这在学生这些群体中,这也不少了,而且积少成多啊。
朱小琴一个月五六篇稿子,后来又有别人写了登的,这些七七八八的加加,
那些抄起来有毅力的学生,一个月光靠抄报纸能挣三块多钱。
三块多,可以给家里买十几斤粮食了,要是不挑的话,二十斤都是能买的。
但是这天天翻报纸也是件让人头疼的事,毕竟谁也不知道哪份报纸出了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