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出其不意5(2 / 2)
“而人在陌生的环境中,思路就会发生改变,特别是跟别人进行交流。这跟化学反应很像。本来两种物质是可以发生反应的,但是加入适当的催化剂之后,这种反应就会来得更加猛烈,更加符合人们的需要。”
“咱们只顾说别的事情了,一扯就扯到咱们本职工作,有点离题了。下面你说说你们这次清收外欠需要我帮什么忙?”
“刚才办公室的小王,简单说了几句。你把详细情况再谈一谈。”
司马亮就把昨天去见柳庄纸品厂老板的情况,说了一遍。
副总脸上的表情很复杂。
但很快就恢复正常。说道,“那个柳文章,我还是比较熟悉的。我在县银行担任副行长期间,跟他打过不少的交道。”
“这个人办企业,有自己的一套。头脑灵活,但是在为人上却显得有点刁钻古,。有点极端利己主义的倾向。反正据我所知,他把拖欠客户的资金,当作一项增加利润的手段。”
“具体来说,他拖欠客户的货款,作为补充自己自有流动资金的一个手段。也就是很巧妙地占用对方的货款。他大打时间差,所以他手里总有拖欠的外地客户的款项。”
“也不是还不了,是他有意进行拖欠,少则三个月,两个月,多则半年一年。这样他就无偿占用了人的资金。他的工厂能经营得好,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当然这个不值得提倡。”
“但对他个人来说,起码有两个好处。一个是他用别人的无偿资金就减少了他对银行贷款的占用。”
“一里一外,光是银行贷款利息这一块阿就获利不少。第二个好处,就是他的流动资金相对充裕,没有因为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影响自己的经营。”
“所以,虽然具体的情况我不敢说,但从他个人的性格从他办企业的风格做派,可以断定,你说的是真实存在的拖欠。”
“至于他现在有赖账的嫌疑,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他是有意识这样做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说到的一枪两命这个事情,当时在我们这儿也有影响。”
“因为有记者,专门写过一个跟踪报道,深度调查的文章。那里面说到的绘声绘色,当然肯定也有记者的合理想象成分。但确确实实抓住了新闻点。”
“像我这样的人,读到当时的深度调查,也是兴味盎然。把它作为一个案例,讲给我认识的老板听,要他们从中接受经验教训。”
“而柳文章,他是跟那个你说的金姓老板,是有业务往来的。他即便是不读书不看报,也有渠道知道,金姓老板的命案”。
“假设那个外欠确实有,他就会耍小聪明,既然当事人已经不在人世,那他就可以假装没有这回事儿。几年过去了,时过境迁,一直没人向他讨要。”
“在下意识中,他就把这个外欠给抹掉了,以为绝对没事了。他可以占有有那笔货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