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举人老爷回家(2 / 2)
等待主考官吴情的,必然是刀剑一般的弹劾。
吴情淡然说:“你们再接再励、进士后报效国家,时间可以证明一切。至于老夫,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致仕也无妨……我想回无锡了。”
多年在外为官、案牍劳形,只有在梦中才见故乡的山水。
“恩师……”众举人一时感伤哽咽。
吴情洒脱笑了笑:“就此别过,不必送了。”
说完转身登船,走得潇洒利落。
晏珣心有所感,吴情是真的想开了,想告老还乡。
子曰,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君主不符合道义,大臣就应该离开。
他在吴情身上看到了李开先的身影,或者说是明朝士大夫的一种共性。
明朝士大夫不讲究愚忠,他们信奉“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最典型的事例……皇帝去瓦剌留学怎么办?举国之力把君父换回来?
别闹了。
当然是换一个皇帝啊。
反正谁当皇帝不是当?龙椅有人坐就行。
皇帝实在不听话难以控制,士大夫甚至会想办法……咳咳。
这种心态,对国家有好也有坏。
“爹,我们也回家吧。”晏珣对一旁的父亲说。
晏鹤年点点头:“明天就走。”
吴大人走得潇洒,他们也会接着前行。
既然是儿子想走的路,纵然万般艰险,当爹的也会一路相伴。
直到儿子长成一只雄鹰,父亲可以放心离去。
曾庆斌立刻说要一起坐船……扬州府学这一次三人中举,回去之后,安教授不知道多高兴呢!
“我们虽然还没回去,但报喜船肯定先到了。我爹娘知道消息,一定欣喜落泪。”
“谁不是呢?”其他举人议论纷纷,“我都想象得到,报喜船到了我们村的河湾,族人怎么兴高采烈。”
他们甚至可以想到,会有多少人来自家贺喜,送上多么丰厚的贺礼。
这是惯例,一旦中举,过往没有任何交情的士绅都会送来贺礼……接纳新人加入自己的阶层。
离开南京之前,晏家四人再好好逛了逛这座城。
六朝烟雨、庄重壮丽;秦淮风月,绮丽风流。
钟鼓楼的暮鼓晨钟,更让晏珣有一种时空重叠的恍惚。
几百年后,此处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鼓楼,与之相伴的钟楼已经不见踪影。
且那座清代重建的鼓楼,哪里能跟眼前这恢宏雄伟的明代钟鼓楼相提并论。
振兴大明,从来不是一个虚伪的口号。
他是真的希望,保住汉人皇朝的荣光,并且进一步壮大,让盛世来得更早一些!
次日一早,他们请人挑了行李,登上回扬州的船。
南京再好,故乡还有家人殷切等待。
“我走过那么多地方,还是觉得高邮最好。”晏鹤年微笑着说,“老四虽然讨人厌,可若是没有他,多少有些遗憾。”
他那么多神药,岂不是找不到人试验?
此时,他们还不知道,有一位神交已久的京城故友,派人到扬州等候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