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番薯救不了大明(2 / 2)
大明的士大夫们愿意开眼看世界,并不像某个朝代的上层人物那样对西方的学说藏着掖着。
而欧洲传教士到了大明朝,也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开眼界。
东南农村常用的农具——扬谷用的“扬谷扇车”,西汉时候就出现,发展到明代已经很成熟。
洋人船员购买扬谷扇车到欧洲,卖出百倍高价,每次都被哄抢。
许多中医的典籍也被翻译到西方。
比如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波兰翻译成《中医津要》、荷兰版称为《中医临床》……别人能学我们的,我们也能学别人的。
文明的脚步,在交流中前进。
晏珣让人领范礼安进城,他还要继续抽查葡萄牙人的船,防止夹带私货。
除了烟草之外,鸦片也是违禁货品。
港口停泊着一大片的船,看起来非常壮观。
去南洋贸易的大明船队也跟着一起回来,其中一队正是王二派出去的。
帮晏珣找新作物的事,王二从来没有忘记。
就算晏珣始终没有答应做海王,王二还是把晏珣当自家老大。
老大虐我千百遍,我待老大如初……咳咳。
“晏大人,我们这次从吕宋带回来一种的作物,您看看是不是您想要的番薯?”王家的船长恭敬地说。
此人是王二的心腹。
老大的老大就是我的老大……可惜当着外人的面,不能光明正大地喊。
哎呀呀!我们老大穿着官服真威风,瞧着就像首辅!
京城里那个高首辅赶紧退位让贤吧!
晏珣微微一怔,点头说:“难为你们惦记着,我过去看看。”
如果是刚来大明的时候,他听到找到“番薯”一定会很兴奋。
传说“康乾盛世”是“番薯盛世”。
可现在他已经很镇定。
因为历史已经证明,番薯救不了大明。
历史上番薯传入大明,是在万历年间。因为地方官的推广,很快在各地传播。
可能是因为刚传入大明的番薯产量远远不及后世改良过的品种,可能是种植技术的原因……番薯没有创造一个崇祯盛世。
或者说,大明的各种问题,已经不是番薯能救的。
皇朝末期,积重难返。
“无论如何,找到番薯总是一件好事。”晏珣看着眼前的熟悉的作物,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船长介绍:“番薯对土地的要求不高、耐寒耐旱耐热、不占良田。其叶、藤和根部都能食用。”
晏珣笑着说:“你说的没错!这就是我想要的!我要向朝廷禀报,育苗之后由各地官府推广种植。你的名字,也将载入史册!”
就算番薯救不了大明,能救一个饥民是一个。
至于番薯的种植技术,起垄种植、翻藤控旺之类,要相信农民的智慧。
刚给京城送完一批信,晏珣又要送第二批。
……主打一个跟皇帝和太子做笔友,存在感极强。
晏郎人不在京城,京城处处是他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