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可找到你了,达瓦里希(一)(1 / 2)
时间回溯到一个月前。
1946年5月1日。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
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盯着外交部送来的这几页资料已经看了两天。
手抄的文字像是仓促写作而成,行文语法很奇怪,但好在专业名词用得都还正确,米高扬大概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最重要的就是其中一页纸上手绘的战斗机三视图,这就是正文提到的美国正在研制的XP-86的概念图。
苏联外交部经常给海陆空的各设计局送来一些奇奇怪怪的资料,有的简略有的详细,有的经过验证是假消息,有的则是真料,这些都是要设计局凭直觉和精细计算来验证的。
XP-86概念图的35度后掠角、机头进气结构,让米高扬确信这是真料,这让他想起了设计局正在研制的i-310项目。很显然XP-86和i-310都受到了德国Ta-183的某些启发,然后美苏各自沿着自己的思路对Ta-183进行完善和改进。可惜是手绘的概念图,不是缩微胶卷拍摄的图纸,米高扬猜想,这又是哪位“外交人员”几经周折,才狼狈不堪地勉强潜入北美航空公司的设计部,仓促中甚至忘了带特工相机……至于后掠翼的激波解决,“外交人员”的理解也十分正确,不过,米高扬在今年初已经验证过了后掠翼确实对此有效。
不如假设这张概念图是正确的,我来对美国的这种战斗机方案进行一次验证,看看它的飞行性能如何,再推断它的作战性能?
米高扬这样想,然后就拿出图纸和曲线板,照着资料里粗糙的概念图,开始绘制(重设计)精确图纸。
“XP-86平尾直接装在机身尾部,这可以减轻垂尾的重量,但在大迎角的时候会造成平尾舵效不稳定……”米高扬心算了一下,觉得是两个各有优劣的设计。
“见鬼,这架飞机的升力和气动稳定性能保证吗?”画到机翼的时候,米高扬嘀咕道。他设计的i-310,在后掠翼上安装了4副面积不小的翼刀,来阻止气流从翼根向翼尖流动,而这架XP-86的机翼干干净净,只在机翼偏外侧有两个小翼刀——与其说是翼刀,不如说是机翼上的两个小凸起。
米高扬放下三角板,拿出一张白纸,列出附面层流体的微分方程开始数值计算。一会儿他就解算到了4位有效数字……
但是方程的数值结果对战斗机气动的影响?不太确定。
那只有最后一招了。米高扬拿起电话。
“模型部吗?派个人过来取图纸,我需要制作两具缩比模型。”
“气动验证部,把正在做的试验停一下。三天之后,我要启动两个模型的低速风洞验证。”
……
5月20日。
一脸疲惫的米高扬拨通了外交部某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局的电话。
“外交人民委员会?我是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4月29日图纸已鉴定完毕,这种飞机是美国正在研制的下一代战斗机,作战性能……与我们正在研制的下一代战斗机性能相当,或更轻巧一些,但是……”
电话里穿来熊吼一样的咆哮:“米高扬同志!你没看资料封里附着的便签吗?我们只是让你验证这份资料来源是否是真实的美国机密,然后马上回报!不是让你花20天时间去研究它的作战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