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今晚登陆!(1 / 2)
回到上海,除了敲定、启动TC50和T51计算机的研发,唐华还得做两个大工程。
第一,成立雷达所。第二,成立通信电子所。
雷达所是年初就列了个概略计划,随着P-3对空警戒雷达的晶体管化改装项目完成,初步形成了一个雷达改装改造小组,就以这个小组为内核,扩军、组建雷达技术研究所。
通信电子所是因为现在电子工业局增加了任务,已经内定更名为电子信息工业局。总理和总会计师4月份就策划将电子工业局扩为通信与电子工业局,当然,唐华讨论的时候插一杠子,商讨的结果是通信改为信息,这涵盖的范围更广。
唐华没想到的是,计划启动第一步——招兵买马,就遇到了难关,招不到人。
时间已是1950年的6月,上海交大、同济的机械电气专业学生已经被榨干了,在校园里搜查了一圈,只发现一些大三大二的小正太躲在角落瑟瑟发抖。人家还没毕业总不能揠苗助长吧。这意味着最早也要半年之后,才差不多有新一茬毕业生能来实习,一年之后才能招到新应届生。这就比较尴尬了。
全国就那么一丁点的大学生,其中绝大部分还是文史哲法商,愁死个人。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中国的一线城市都这样,全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有多紧缺可想而知。唐华以前是看历史书上写果脯的教育有多落后,现在是有直观感受了。
人才问题暂时无法解决,以现在上交、同济在校生人数,明年毕业的这拨学生怕是也不够用。唐华只好更改方案,通信电子所和计算机所一样,也分为两个,北京通信电子所和上海通信电子所。先在杭州组建雷达技术研究所,上海通信电子所暂且先挂牌搭个架子,北京通信电子所也挂牌子成立,北京总还能搜刮出几个学生吧。除了清华北大,还有延安自然科学院现在也迁移到了北京,这可是自己在延安划拉指点过的。
做完这些工作,差不多也得去北京了。6月上旬七届三中全会开完,6月中旬是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而且,如果唐华预料得没错的话,解放澎湖的战役差不多也在这时候开始。
全国政协委员的第二次会议在唐华的眼里,看点既不是熊克武、但懋辛两位老同盟会会员特邀列席,也不是陈绍宽首次露面,也不是华罗庚华老——他3月份见过华老了。
唐华想见的是二雷他爷爷,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通信部(原军委电讯总局)王部长。
6月15日,中午休会的时候,在政协汇报工作的王部长在座位上接到了工作人员送来的一件东西。
“王部长,这是重工业部唐华副部长让送给您的,他在右席倒数第二排。”
王部长先拿起一张写着字的卡片:“由电子信息工业局试制,手提式无线电对讲机。”
王部长立即丢下卡片,拿起桌上的这个黑色匣子。
我军解放战争缴获了很多美制通信器材,对讲机王部长也是见过的。果军装备的对讲机技术相当不错,基本是美军同款。一种是SCR300,就是一个16公斤重的双肩包,包上伸出一根一米五长的天线,通信兵身背对讲机拿着话筒哇啦哇啦。一种是SCR-536,这玩意倒是很小,不足3公斤,甚至做成了电话筒的形状,一只手可以抬到耳朵边讲话。问题是SCR-536有效通信距离三到五公里,SCR300倒是在平原地区的通话距离能超过三十公里。
王部长手里的黑色匣子重量也就一公斤左右,体积是SCR-536的四分之一不到,拿在手里十分趁手。王部长端详了一会儿这个对讲机,看见匣子顶端有个短天线,下意识地就伸手一拉,天线果然如SCR-536一样,被拉出了半米长。
对讲机是开机状态的,这时候话筒里就传来语音。王部长将对讲机端到耳边,里面是唐华的声音。
“王部长,这个对讲机的最大通信距离是40公里,我们现在距离不到一百米,不用拉出天线就能正常通话的。”
“哦!唐副部长同志,你们太厉害了。不对,这个对讲机的通信距离能达到40公里?”
“在平原地区最大通信距离40公里,山区20公里。我看你的汇报也讲完了,我开这会也好无聊,不如我们下午翘会,出去测试测试?”
对讲机里这么一商量,两人就就达成了下午翘会的一致意见。
下午一点,唐华和王部长一人一辆吉普,在北京西北角出了西直门,王部长往八达岭长城方向走,唐华往卢沟桥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