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童年,我回来了(2 / 2)
这个地名简直刻在了秦立的DNA里,在他的记忆中尘封多时。
这就是他们家所在的地方。
准确地说,风柜口是他们家出去的那个路口。
上一世,爷爷每天关了店铺后带秦立坐三轮车回家,都是跟师傅说到风柜口,到了这个路口,再给师傅指路。
秦立想了很多年,这里为什么叫风柜口?因为风大?
也没感觉啊。
到他离开永镇那天,也没想明白。
也罢,人一辈子想不明白的事多了去了。
再次回到风柜口,秦立当场不困了。
不过,眼前的景象跟他的记忆有点出入。
一大片住宅区,竟有一半的宅基地都还空着,显得有点儿萧瑟。
而街区的尽头,是一个小池塘——原生态的,可不是什么人工景观。
住宅区旁边有个纯野生的池塘,还是不带围栏的那种,秦立现在想想都觉得神奇。
更神奇的是,这个池塘被填起来前——大概在秦立上小学的时候,竟都没出过淹死小孩的事儿。
爷爷奶奶很快看中了街区接近尾部,也就是靠池塘那边的一片宅基地,有120平。
这个位置,正正是上一世秦家那栋老宅的位置。
上一世的老宅建了4层,每一层都是前面一个房间,后面一个房间,中间以楼道连接。
第一层前间是车库——放自行车的那种,有客人来时当作接待大厅,后间是仓库,还有一个小院子,奶奶养鸡用。
第二层前间是爷爷奶奶的房间,后间是厨房和浴室。
第三层前间是秦立的房间,后间是秦志国的房间——常年闲置状态。
第四层前间是祖宗牌位和小花园,后间是晾衣服的地方,还带了一个厕所。
但这个厕所基本没用过。秦立就很好奇,当初装修的时候,是哪个大聪明提议在这里建一个厕所的。
总结,上一世的秦立一直觉得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后来去大城市打拼、住合租房,才明白120平四层私家别墅的含金量。
这栋老宅的厨房都比他在大城市里租的一个房间大。
坏处是在家天天得上上下下跑楼梯,突出一个累人。
宅基地的交易协商得还算顺利,地皮很快买下来了,之后就是雇施工队来盖房子。
虽然这个地方离爷爷的店铺有点远,4公里左右,在那个没有公共交通的年代,不太方便。
但爷爷的门店附近并没有可供交易的宅基地,能住人的都是几十年的老房子。这片政府新规划的住宅区价格实惠,周边环境也不错,因此吸引了很多优质住户。
爷爷在永镇有亲人——一个母亲和一个三哥,其他兄弟离得都比较远,姑且不论。
但这些亲人在爷爷当年最艰难时冷眼旁观,几乎没有伸出一点援手,爷爷也就是没彻底撕破脸皮,跟他们维持着最表面的亲戚关系而已。
现在,做生意也好,盖房子也好,爷爷和奶奶都只能亲力亲为,没人帮忙。
于是这段时间,爷爷和奶奶都忙上了天,爷爷要兼顾生意和监督施工,奶奶要照顾爷爷和秦立的起居饮食,每天一有空闲就来工地这边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