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铁头娃子范文光(1 / 2)
登闻鼓一词出于周礼,乃民间申冤之利器也,太祖建国时为了让百姓有处说话,有地伸冤,仿照宋元旧例,于京城右门外设立登闻鼓院,还命人制作了大郜,百姓凡心有巨大冤屈者,皆可头顶大郜到京城敲击登闻鼓,此为告御状,并命令后世之君凡听到鼓响,必须亲自出面为百姓报仇伸冤。
告御状寥寥数字,说来轻松,实则中间不知夹杂了多少辛酸泪。
凡民告官者,先杖责三十。
能挺过去,证明你心有大毅力,毕竟,非泼天之冤谁敢受这份活罪?
挺不过去,那便是诬告,非但白挨一顿打,还有可能被流放充军。
杖责。
滚钉板。
历史上不少人为了申冤,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献祭,妄图换来当权者的怜悯和同情,或许,在他们心情好的时候,会替他们“做回主!”
在大明。
敲登闻鼓告御状又名叩阙,在太祖、成祖爷时期不足为怪,他们淮右布衣起家,凡是老百姓的事儿,无论大小能帮便帮一把,因此,彼时的叩阙十分的多,多到没有人会在乎。自从宣宗之后,天子厌烦诸多事,设立了许多敲击登闻鼓的门槛,为的便是不让百姓没事儿就进宫来烦他,直至明朝末年,叩阙已经成为了一件稀罕事儿。
毕竟。
谁都不是傻子。
告状的路子有不少,可一旦敲响了登闻鼓,那便是以命换命、不死不休的局面,可话又说回来了,若非上天无路,下地无门,谁又愿意来敲这破鼓呢?
群臣面面相觑,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不过看着朱由检的脸色,众人知道,怕是有人要倒霉喽。
果然。
朱由检脸色阴沉的厉害,声音不带有一丝情感,吩咐道:“王大伴,去看看,究竟是何人击鼓鸣冤,莫要上刑,带过来朕要自己问。”
“遵旨。”
王承恩一甩铜头铁拂尘,迈步朝殿外走去,刚一出来,立刻便有数名大汉将军跟在了后面。
闭上眼睛。
前世的记忆碎片在脑海中浮现。
崇祯元年。
府谷县县令与奸商勾结,暗地里将朝廷拨下去的粮食和赈灾银贪墨,致使当地饿殍遍地、伏尸千余。吃不上饭,饿死了人,百姓们无不愤慨。
有一人名叫王嘉胤,此人屠夫出身,心黑手狠,他看准了机会,于崇祯元年三月初率众起义,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在黑心官员的逼迫之下,越来越多走投无路的百姓加入了起义队伍,仿佛滚雪球一般,王嘉胤手下很快就聚集了两三万人,一路攻城拔寨、烧杀掠夺,给当地的士绅、财主、官员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周边各县纷纷感应王嘉胤的号召,陕西境内烽烟遍地,高迎祥、王自用纷纷赶来投奔,合兵一处啸众四五万,先后攻克数城,杀死官民无数。
至此。
明末农民起义军正式迈进了历史舞台,其中不乏慷慨悲歌之士,亲手为岌岌可危的大明敲响了丧钟。
所谓。
防患于未然。
朱由检登基后连翻对三边施以仁政,然,天灾陡然而至,饿殍遍地,苍天闭眼,属地的官员非但不赈灾安民,反而各施手段,对赈灾粮银上下其手,天灾人祸的双重压力之下,所谓的仁政不过是空谈罢了。
毕竟。
减免税赋要等粮食种出来方能让百姓们看到实惠,现在种子还没落地天灾就来了,谁还管你后面会怎么样?
沉思片刻。
朱由检沉声道:“李若链,你去,陕西上下无论是谁,凡贪墨赈灾钱粮者,首犯剥皮楦草,从犯凌迟处死,其家女眷充入教坊司为妓,男人全部发往各处的矿上为奴。”
房壮丽轻咳一声,想要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