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我们的时间不多了(2 / 2)
于是,接下来一连几天,时夏都被请过去指导气垫搬运技术的应用。
也就是说,高主任他们连冯厂长的人都找不到,而时夏却已经成功打入福州造船厂内部。
厂里执行力很强,不到几天,气垫支承装置就已经组装完毕,所有钢板也已经铺设平整。
仅仅用一台10吨绞缆机作牵引,总重量达到450吨的装置就被毫发无损搬移至舾装码头。
看到操作工人将柴油机成功就位,一旁围观的人群顿时发出热烈欢呼声。
冯厂长更是发出爽朗的笑声,和时夏握手,郑重感谢道:“小时,太感谢你了,为我们想出个这么好的法子,年纪轻轻,专业本领就这么过硬,实在是了不起。”
两人往办公室走,时夏也终于趁着这个机会,谈及技术引进的事情,回答道:“您过奖了,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只是当初在瑞士考察时恰好听说有这种技术而已。”
冯厂长面色不变,笑呵呵道:“原来如此。”
“是啊,气垫搬运技术在国外已经十分成熟了。”
冯厂长叹了口气,主动道:“小时,你帮了我们厂这么一大忙,我也不跟你来虚的了,不是我老冯冥顽不灵,实在是以前吃过大亏。
全面引进日国技术,短时间内固然好处更多,但也就意味着我们将受制于人。我们的船舶工业必须实现国产化,摆脱对外依赖。”
时夏十分肯定地点头:“冯厂长,我完全赞成您的看法,国产化才是唯一出路。”
冯厂长有些疑惑地看向她。
时夏继续道:“但引进技术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国产化道路,引进—消化—自主创新—再引进—再消化—再自主,这或许也是一条国产化道路。”
“引进、消化、自主……。”冯厂长喃喃自语。
时夏娓娓道来:“冯厂长,当前世界船舶业重心已经有从欧洲转移到亚洲的趋势,能否成为崛起的新兴造船经济体,或许就看未来短短的十几、二十年。”
冯厂长一震。
“十几年前,日国还几乎与我们在同一时间与欧洲企业洽谈技术引进,而如今,我们已经要向他们寻求技术合作了。
一个月前赴瑞士苏尔受公司考察时,南朝国的现代造船集团的技术人员已经在进行培训。
虽说我们已经有生产万匹柴油机的经验,而现代造船厂不过是一张白纸,但在这种趋势下,未来谁先在造船业崛起,还真未有定论。
冯厂长,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听完时夏这么一番话,冯厂长顿时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真…真的?”
时夏十分肯定地点头。
“那我们的国产化呢?”
时夏放出豪言壮语:“不出四十年,我国造船业必将拿下全球订单的半壁江山,关键设备实现自主化、国产化势在必得!”
冯厂长一愣,马上哈哈大笑,拍掌称赞:“好!”
参考文献:
[1]潘先桐.采用气垫技术搬运万匹柴油机[J].造船技术,1978(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