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赵东城决定振作起来(2 / 2)
等到扒红芋的时候,他家的红芋却比谁家的长得都大,个数也多。
这让村民们个个都晕菜了,都以为他有神灵相助。
恰好有县里来的农业专家下农村考察,有人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专家经过一番研究,下结论了:
一季几遍地翻弄红芋秧子,看似给地透了气,实际上却是扯动了秧根,严重地影响红芋的生长,反倒不如不动它,任其生长的好。
这下子引起了轰动,原来忙活不如闲着,还真是吃饱了撑的!
从此以后,再没有人翻动红芋秧子了。
红芋栽下后,一直到扒出来,剩下的活计就只有一样了:拔草。
别的草都好拔,攥住草茎一扯就连根起来了,最难对付的草是荠荠牙和拉拉秧。
荠荠牙的叶子呈锯齿状,手一碰它就被扎得生疼,往往拔不了多少,手就疼得没法再拔了,所以拔这种草,须得特别小心,或者干脆就不怕它,咬牙猛拔,反而没那么扎手了。
这就是所谓:“荠荠牙,老黄狗,越怕越扎手。”
拉拉秧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草,秧子伸展到哪里根,根就扎到哪里,而且根须扎得又深又密,要想把它斩草除根,需得叉开五指,把手指深深地插进土里去,然后连草带土都抓紧了,嗤嗤拉拉地扯起来,把它的秧子和根须都拔掉,有漏下的也要找净,不然它还会靠那一点根须再长起来的。
赵东城拔了一会儿,手上就扎满了小刺刺,他想起了那句谚语,索性一把抓去,果然不觉得怎么扎手了,心想这世间的事儿还真就是奇怪!
他的手指头也被干土磨蹭得火辣辣地疼,但他忍住了。
后来爹叫他歇一会儿,于是爷俩就坐在红芋垅子上说话。
说着说着就说到村里的事。
赵东城不知动了什么念头,忽然说:
“我想写一份入党申请书,不知赵启章会不会批准我入党。”
父亲看了看他,叹口气说:
“赵启章从来不把村里人入党当一回事,你写了恐怕也不顶用。再说了,赵启章对咱们这一大家子人,起早就有成见。当初你大爷年轻的时候,和他各领了一批人,后来上边说你大爷这一派错了。赵启章不久就当了村里书记,从那以后就挤压咱们这几家,好事找不着,坏事漏不掉。别说入党了,以后他能不对付咱,就是咱的运气了。”
赵东城有点不以为然:“这我也听人说过,但赵启章总不至于连小一辈的人都记恨吧?”
父亲轻轻地摇了摇头:“你对赵启章知道的还不多,他最是一个小心眼的人,他心里对谁有气了,人家的亲戚朋友,他都连带着不喜欢。”
赵东城不由得想起一件事情来:“听说咱队的地,按人口分没有他们队的地多,这事跟他有没有关系?”
父亲对他的问题给予了肯定:“这事就是赵启章一手办的。分队的时候,赵启章硬说,沟北的那一片地,应该分给咱们队里,但那一片地人家沟北的人都种了好多年了,地要不回来,分给咱队有啥用?咱队的人当然都不同意,镇里的人就帮着他说话,硬是把那些地分给了咱们队,这样咱们队的地能不少吗?”
父亲用手指着河对岸说:“就是那一片地,差不多应该有二三十亩吧。”
赵东城有点疑惑:“咱们的地咋会在河那边?”
父亲耐心地给他作了解释:“老早河没改道的时候,那些地就是咱们这边的,后来河改了道,重新挖,往这边挪了好远,那些地跟咱们就被河隔开了。”
赵东城皱了皱眉:“咱们这边没要过吗?”
父亲叹了口气:“以前那边的人,也没说要占用那些地,只是咱们种了庄稼,他们就偷,等于给他们种的了,后来咱们干脆不种了,这样他们慢慢地就种起了庄稼,现在咱们就是想要回来,他们也不会给了。”
赵东城不解:“这事镇里不管吗?”
父亲摇了摇头:“这样的事,镇里也是没办法。”
赵东城往河那边看看,若有所思地说:
“要是把那些地要回来办个砖窑厂,倒是挺合适的。”
父亲笑了:“这事想都不用想,要是能这样,赵启章早就要到手了,还能轮得到咱们吗?”
赵东城有点不服气:
“我就不信了,既然是咱们的地,咋就要不回来?我倒想试试看。入党申请书我也要写,难道他赵启章当着书记,咱就啥都没希望了吗?”
父亲想了想说:“怕你是白忙活,要回来了还好,要不回来别人会说你逞能的。入党申请书你想写就写一份吧,想上进总是好的。”
太阳快要到头顶的时候,爷俩就收工回家了。
母亲早已从菜地里浇完菜回家,做好了早饭,正等着。
见他爷俩回来,母亲就说,咋回来的这么晚,马上又要该吃上午饭了。
爷俩也没搭话,只顾到压水井池子边压水洗了手脸,到锅台上端了碗去堂屋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