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一篇读罢头飞雪—②激情岁月(2 / 2)
他们将自豪的,在万里之外,另起炉灶,独自举起华夏文明的崭新旗帜,而不是作为谁的附庸!
-------------------------------------
“这一章的题目不是新文化运动吗?为什么要从东夏独立开始讲起?”
讲台下方,一名听课的学生举手发言
相较于上次,教室里人更多了,已经能挤满阶梯教室的一半空间
教授讲课很有意思,这门课本来是新开的,选修只有几十人,结果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口碑相传,居然有不少人主动旁听。
大胡子教授被打断也不生气,笑着解释道
“因为东夏的独立,对于当时的帝国而言,不只是丢失了一个殖民地那么简单。”
“如果那里诞生的是一个军阀专政,或者哪路豪杰的自留地也就罢了。”
“可东夏诞生的,是一个共和国啊!”
李炎在教授讲到东夏独立后,就略有所思,听到这话,立即恍若意识到什么,突然发问
“可是教授,我不明白,东夏虽然当时已经独立,但文化体系和大明差不多,他们为什么会突然冒出一个‘共和国’呢?”
这话说出了不少同学心中疑惑
对啊!帝国一直都是君主政体,就算有立宪运动,君主权力也一直很大,这也是为什么会导致皇室、外戚、勋贵和世族集团能够进化为垄断资本集团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都依附于皇权。
既然如此,受大明文化影响很大,或者说同源同文的东夏,为什么突然会出现共和政体呢?
教授推了推眼镜,敛容凝神
回答道
“这就是为什么东夏独立,会和新文化运动挂钩的原因了。”
“因为共和民主思想,在大明,一直都存在!”
-------------------------------------
民主思想在大明,到底是什么时候生根发芽的呢?
共和时代后的不少学者,都乐于探究这一问题
结果让他们惊讶的发现,这个时间远远比他们想象中要长
那是在前明尚未灭亡的时候,前明后期,一些“特立独行”的学者已经开始思考自己所在社会形态的局限性。
他们的思考是不成熟的,许多在后来看来甚至错得离谱
但却是伟大的!
后明的中兴与改革,保留了这一思想存在和发展的土壤,纵使他们从来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声音。
但只要能保留异见,就足以为进步留出空间。
尤其是世祖皇帝的改革,在用强制力推动国家向资本主义方向扭转的同时。对于公共舆论的开明态度,是世祖执政时期的一大特点,即使是对于那些他本人政见上的敌人,世祖也从来不用强权堵嘴。
对于见证了这一伟大壮举的部分知识分子而言,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在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必须提到四个名字
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和唐甄
其中以王夫之和顾炎武的贡献最大
在世祖逝世后,已经年逾八旬的王夫之,于自己生命最后的七年时间,主持和自己的学生、子侄,把自己追随世祖皇帝数十年,君臣之间交流所产生的所思所想,整理记述,长达八十万字,共五卷。
由于王夫之致仕隐居后,自号船山先生,称为《船山侍帝问录》,详细记述了世祖皇帝及其政治伙伴们的思想体系。
由于王夫之本人又是哲学大家,故而他又把这些零散的思想成果,串联为整个上下贯通的哲学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所谓“政治之要,首在利民,利民之至,便为大同,大同者,公天下也。”被认为是主要的意识形态纲领。
而顾炎武,则是完善了世祖遗留的经济和政治思想,把其整合为完整的经济学体系。
并以亲身经历者的视角,详细记述了世祖改革的全过程。
他在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晚年完成的《日知录》中,完成了这一工作。
可以说,从这个阶段开始,大明内部的民主思潮,从萌芽阶段,逐渐转为成长阶段。
虽然依旧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甚至到了昭宗以后,朝廷还多次封杀过王夫之的《船山侍帝问录》,否认其中记载的真实性。
但火种一旦燃起埋下,就不可能轻易被扑灭
尤其是,这些思想,都伴随着资本经济的发展,以及其背后日益膨胀的社会矛盾,有了自己坚实的现实基础。
由于这一思潮以王夫之的《船山录》为核心,所以被称为“船山学派”,或者“大同学派”。
......
讲到这里,已经快下课了,但这一章也许是内容比较多,还是没讲完,不过大胡子教授还是一如既往的留出了提问解疑时间。
许多同学依次提问,但对于教授而言都太过简单
李炎这些天已经对历史有了不少深入的思考,就连睡觉前,脑海里都反复出现,面对引起这一切的教授,他问出了自己的问题,却是让教授稍稍一愣。
“教授,共和革命与民主思潮,虽然取消了帝制,但并没有改变您所说的,资本主义的社会模式,那它还算是革命吗?”
教授闻言先是一顿,随后欣慰的笑道
“这个问题很有水平!”
紧接着他稍稍停住思忖一会儿,似乎是在组织语言,然后才回应
“现在很多学者,甚至包括许多大同学派的学者,把历史粗暴的分为几个阶段,认为历史是静止的,只是在某个时期突然跳跃,这是错误的!”
“什么是资本主义?没错,共和以后的社会,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但它依旧是一种革命。”
“因为任何社会都是动态的,比如封建社会,你们历史上的汉朝已经进入封建社会了。可是它处于封建社会的早期,所以,他的社会内部,依旧保留着大量奴隶制。社会是动态发展的,也就是说,他同时包含了自己的反面。”
“封建社会的反面是什么?有两个,前者是奴隶制,后者是资本主义,所以从秦汉到后明,看似好像都是封建时代,但他们都同时包含了前时代的奴隶残余,表现为局部的奴隶制,还有未萌芽的资本主义,表现为局部的工商业繁荣。”
“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残余不断减少,萌芽不断增多的过程,这整个动态发展的时代,才叫封建社会。同样的,并不是说世祖皇帝完成改革以后,大明突然一夜之间就变成资本主义社会了。改革立宪之后的大明,依旧保留着前一时代的残余,甚至很重。从改革,到立宪,再到共和,就是这种残余不断消退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说,你们历史上的秦始皇、汉武帝、明太祖,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封建革命家’,因为他们都参与推动了这一动态发展过程,虽然不一定是主观情愿的。”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曾经作为抑制封建领导力量的皇权,最终反而变成了封建力量的最后一道城墙。从革命的领导者,变成了被革命的对象。”
“用你们老祖宗老子所写《道德经》的话来说,这叫‘反者道之动也’,也就是任何事物,都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嗯,我一般喜欢把这种现象,称为‘辩证法’。”
李炎恍然有所悟,历史是动态的,事物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那么,共和以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又将走向怎样的反面呢?
铃声响起,面对意犹未尽,还没挪坐的同学们,大胡子笑道
“好了,下一节课,我们会讲讲新文化运动的结尾,还有第四章——愍懿之变的衰落,和共和革命的爆发。”
在收拾讲义走出教室的时候,李炎追上教授,问道
“教授是大同学派的人吗?”
大胡子教授想了想,回应道
“他们算是我的先驱吧。”
“那我可以从哪里了解这些思想?”
教授走前摆了摆手,声音传来
“想了解的话,可以从《船山录》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