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攻破京城(2 / 2)
赵光义、赵光美郑重点头:“臣弟定会谨记兄长所言,以身表率,使我大宋长盛不衰!”
赵匡胤满意点头。
唐朝,武德九年。
看到这一幕的李渊略微有些不自在,毕竟他也干过一样的事儿,而且更直白——他可是直接和他的二郎说要立他当太子了!(此事存疑,史书上记载李渊两次许诺,但有人认为都是假的,本文为了情节采取第二次为真的观点)
而李世民和李建成难得达成了共识:满腹怨气。
李世民虽然早就对耶耶的和稀泥、搞平衡大法有所了解,也感觉到了自己父亲对自己隐隐的忌惮,但他没想到自己阿耶能这么厚脸皮,直接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了。
李建成更是怨气满满,毕竟,他才是太子,他阿耶是觉得他位置太稳了吗?直接就把太子之位许诺出去了,就算最后没有兑现,也不是能够许诺的理由啊!
【初二,朱棣祭长江。初三,燕军从瓜州这个地方渡过长江,打败了退守高资巷的盛庸。】
【这里离京师只有一步之遥。而朱棣依旧保持着足够的冷静。他没有依照众位将领们的话直取京师,而是先要保证自己军队的往来运输畅通。】
【初六,他率军抵达镇江,守将童俊开城投降。】
【初八,燕军驻扎龙潭。京师一时间人心惶惶,人人自危。此时京师有二十万守军;城外,王叔英在广德募兵,姚善在苏州募兵,练子宁在杭州募兵,黄观在长江上游募兵。】
【但朱棣的速度太快了,建文帝没有想到他叔叔这么能打,也没想到自己的将领兵马败的这么快。他只剩了一个选择:尽可能坚守,等待募兵的大臣们带着勤王的兵马回来。】
【但朱棣会给他这个时间吗?当然不会。】
【而且,他也高估了他手下一部分人对他的信心和忠心,低估了朱棣的威慑力。】
明朝,洪武十三年。
众人先是叹服于朱棣的冷静,又叹息于朱允炆的败局。
就连皇子亲王们也没有再说什么,换做他们,渡过长江离京城只差一步,估计是不会想着再去打镇江的。到那时,他们自己恐怕已经满心都是攻破京城——登基!
“这二十万守军怕是要错付了。”耿炳文道,作为天赋点在守城上的名将,他已经看出了建文帝守南京的艰难。对于守城一方而言,信心、士气、决心和忠心都很重要。但显然,在建文帝和燕王这几年的对峙下,在朱棣这一次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到京师的高水平发挥下,京城早已人心不稳。恐怕,愿意坚守到最后一刻的武将未必有多少,而只要有一两个城门被打开,靖难就可以画上句号了。
其他人也明白这个道理。徐达和李文忠在心里疯狂思考:这开城门的不会是我儿子吧?是我儿子吗?
汉朝,元朔元年。
刘彻指指点点:“这建文帝的问题就是太看轻对手了,偏偏他的对手水平远高于他;又太看高自己了,偏偏实际上能力平庸。”
【朱允炆命令徐辉祖分兵防御,让谷王朱橞、李景隆等人防守金川门。】
【而朱棣另一个小舅子徐增寿则一心想给朱棣当内应,此时打算投降,被御史魏冕、大理寺丞邹瑾等官员打了一顿,告到了建文帝那里,建文帝却没做什么。不过后来朱棣开始攻打京城后他还想当内应,被建文帝在左顺门刺死。】
【十三日,燕军开始逼近金川门。朱棣依旧谨慎,先派出了刘保等带着十几个骑兵去侦查,结果到了朝阳门发现朝廷什么准备也没有,赶紧回报。朱棣于是率军前进,而谷王朱橞、李景隆打开了城门迎接燕军。】
【终于,经过近四年的战斗,朱棣终于彻底获得了成功,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位造反成功的地方藩王。他进入了京城,也即将摘取那最大的果实——皇位。而永乐二十二年的统治,也即将拉开帷幕。】
神迹上的画面变成了朱棣身披铠甲,率领燕军在金川门踏入京城的场景,肃穆又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