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入主之败(2 / 2)
【而在三月初一,耶律德光又任命萧翰为宣武军节度使,也就是镇守汴州。】
辽朝,会同元年。
耶律德光神色有些阴沉,任谁刚刚知道自己能够破获中原,但结果没几天就要准备北上,心情也不会多么美妙——没错,就是北上。
不用神迹讲,耶律德光都能够推测出当时的情况:民怨四起,而各州的守官、节度使必然心怀反意,即使自己应当会在各个关键地区同时派遣一名国人同为节度使,也不会能够阻拦这些想要反叛之人。
就算他们不自己举起反旗,或者他们本身的军力已经不足,但那不是已经有一个刘知远了吗?
这片地域上的反叛惯性已经难以阻挡,大辽的异族身份只会加剧反叛。
而己方将领士卒们劫掠、打草谷的习惯……那实在不容易改变。换句话说,自先皇以来虽然不断施行一定程度上的汉化,但时间短暂,就连他亲近器重的重臣们也不能说能够治理好中原,更何况那些底层将领以及士卒们?
当然,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自己犯了错,重视不够,或者可能是灭亡后晋以后也开始骄傲自满,忘了安抚百姓的重要性。
想到最后,耶律德光还是得出了一个结论:“还是大辽的国力不够,不足以据有中原。”
虽然在民间的倾向暂时难以控制,但从燕云地区来看,中原也不是一定不能接受异族——但在开始必须能够保证平稳。毕竟,后来的治理是一回事,最开始能不能占住则是一切的前提。
而平稳的关键,就在于掌握权力的那些汉人大族、将领们。
而日后的自己显然并没有打算抹消掉后晋地区原有的各项制度以及汉人大族们的权力,也不打算取消他们的晋升之阶。那么问题就在于大辽的国力,体现在此处的就是军事力量,并不能够压制住那些地方军阀。
耶律德光无奈叹息,国力增长,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即使如今从神迹中看到了可能发生的种种事情,他也不能说在自己有生之年,就能让大辽的国力突飞猛进,直至彻底压制后晋所属区域。
算了……就算不能据有中原,那么能不能起码从中多获取一些利益,最好能够再多获取一些领土……
【三月十七日,耶律德光命人将后晋的诸司僚佐、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县、卤簿、法物及铠仗,尽数送往上京。】
【此时,后晋地区境内已经四处烽烟,几处州府或有起义,或降于刘知远,耶律德光也不打算继续在河南地区停留。】
【四月初一,耶律德光正式北归。自汴州出发,以冯道、李崧、和凝、李遆、徐台符、张砺等人随行。
初十,耶律德光渡过黎阳渡,此时他经过这些天的复盘,终于总结出了此次入主后晋的失误,于是回头对侍臣说:“我此行有三个过失:纵兵抢掠刍粟,此其一;搜括百姓私财,此其二;没有立即将各路节度使派回镇所,此其三。”】
汉朝初年。
刘邦倒不对耶律德光纵容辽朝士卒和将领们抢掠粮草、搜刮百姓私财有什么意外,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嘛。
他感到有些意外的是耶律德光自己总结出的第三点:没有立即将各路节度使派回镇所。
虽然耶律德光确实应当对中原这些面服心不服、又有反叛惯例的节度使们心怀怀疑和忌惮,但他不把这些人放回去——当地谁来做治理的最高决策人?
指望辽朝本国将领们?那就是个笑话了,前面才说了,这些人可是抢掠的大头;况且,辽朝到底是异族,与中原习惯风俗皆有不同,治理的政策方式也并不相同,即使那些将领们不怎么劫掠、而是当真想要治理,他们就真的能够治理好吗?
不会被官署里那些汉人官员们糊弄架空吗?
但是论起时间来,耶律德光实际上也没有把这些人留在京城太长时间——还是辽朝实力不足,不足以对后晋的力量形成压倒性优势,自身又有一堆小辫子。
张良道:“辽朝也不算太亏,他们带走了百工、方技、图籍、历象……这些,可是关键。”
别的不说,百工,辽朝肯定缺少;历象,这更是重点。方技,图籍……这些东西,每一样都对辽朝的发展有着不小的帮助,是辽朝进一步向帝国发展的重要助力。
“唉,”刘邦看到这里,也是觉得不太爽快,但又还是给出了肯定,“耶律德光,确实担得起辽朝的太宗。”
【路上,皇太弟派遣使者来询问军中的情况和安排——没错,皇太弟,耶律洪古,也就是耶律李胡,述律平和耶律阿保机的第三子。】
【天显五年三月,耶律德光立他为皇太弟,称为寿昌皇太弟,兼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德光在外征战的时候,通常就由耶律李胡留守。】
【而耶律德光也对此作出了回复:先是派兵二十万降服了杜重威、张彦泽,攻下镇州。随后进入汴京,罢黜了那些尸位素餐之人,任用那些有才干之人。
同时保存了旧有的官属,但是官吏都怠惰糊弄,就像雏鸟飞走之后,只剩下些空巢。此外,中原地区所到之处盗贼聚众造反,而土木工程又一刻不停,军需不能按时供给,百姓无法承受差遣。河东至今还没有归顺,西路的将领们也互相党附。
我日夜都在考虑应对之法,发现只有对百官以诚心相待、协调军心、安抚百姓三者而已。
现在归顺于我的总共七十六处,得户口一百零九万零一百一十八户。如果不是汴州炎热,水土不服难于居住,只需一年,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使天下太平。
如今已经改镇州为中京,以便于巡幸。至于讨伐河东等事,姑且留待以后再计议。】
明朝,洪武年间。
“皇太弟啊,情理之中。”朱棣总结,“毕竟当时的辽也还是刚刚步入帝制而非部落,让自己的弟弟担任皇太弟很正常,况且,”他看向几个兄弟,“我记得,辽太宗的子嗣当时应该还很年幼吧?”
“没错,辽太宗立寿昌皇太弟的时候,辽穆宗好像还没有出生呢。”朱樉肯定地点头。
朱棡则不同,他想着另一个问题:“耶律倍当时跑到后唐是不是就是天显五年来着?”那会不会和耶律德光立了皇太弟,后继有人也有关系?
—————
————
赵赞,也叫赵匡赞,赵延寿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