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南下(2 / 2)
地形图,图源《中国历代战争史》
疆域图,图源《中国历代战争史》
【蒙古那边当然对这件事知之甚详,窝阔台等人也非常乐于看到这样一个开战理由的出现——虽然即使没有这件事,他们日后也会南下攻宋,但是有一个理由显然更好。】
【六年年底,窝阔台便派出王檝出使宋朝,谴责宋朝违背盟约。】
【同时,在秋天的诸王大会上,窝阔台就有意攻宋:“先皇帝肇开大业,垂四十年。今中原、西夏、高丽、回鹘诸国皆已臣附,惟东南一隅,尚阻声教。朕欲躬行天讨,卿等以为何如?”】
【随后,接下这个重任的是国王木华黎之孙,国王塔思。】
【但正式出征等到了太宗七年。】
【此时,南下的就不只是塔思一军,而是共有三路:西路由窝阔台次子阔端等人带领,走秦巩入蜀;中路由窝阔台三子阔出带领,随同的还有塔思和皇侄忽都秃,这一路直驱荆襄地区;西路由成吉思汗异母弟别里古台的次子口温不花带领,与史天泽等人一同进军江淮。】
【在士卒的人员调发上,窝阔台此次是蒙古军每十人调发一人,中州户每十户调发一人。】
【西路军六月出发,十月,阔端带兵抵达了巩昌(甘肃陇西)。】
【此时,在巩昌的是金朝将领汪世显。】
【汪世显是在蒙古当时围攻汴京时担任巩昌的统帅的,在金朝灭亡后,他又兼并了秦州(甘肃天水)的兵马,成为了当地的主要势力。】
【在阔端率兵到来前,汪世显曾几度向宋朝的四川制置使赵彦呐致书,申请内附。】
【但在宋朝做出回应之前,阔端来了。】
【在经过敌我实力对比后,加上阔端的许诺不杀全城军民,汪世显最终于十月初四选择归降蒙古。】
【阔端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同时,他还亲赐锦衣、金符,令汪世显仍然出任原金国旧官职。】
宋朝,开宝年间。
“嗯?这还有人想着要内附大宋?”赵匡胤确实没有料到,这对于他而言既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
汪世显,且不说他到底是怎么兼并了秦州兵马的,但是在金国灭亡的这段时间中,他还能基本稳定住这两地的情况,水平就还算可以。
而他若是真心想要归附大宋,那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对于大宋当时声望的一个提升。
这些显然都是好消息,但是坏就坏在,在大宋答应他内附前,蒙古人已经先一步到了——然后他就投了蒙古。
虽然倘若接收了汪世显的归降,大宋显然也会面临一定压力,但是既然都想着北上收复三京了,怎么就不能接收一下汪世显的势力?不说别的,人口也是好东西啊。
——这件事,到底是在四川制置使赵彦呐那里出了问题,还是在中央朝中出了问题?
赵匡胤现在对这两方都充满了不信任。
明朝,洪武年间。
“汪世显,汪家啊。”朱樉感叹了一声,汪家在元朝也算是大名鼎鼎的家族了。
其他人都点点头,确实,在元朝这么一个对汉人并不友好的时候,汪家——虽然不好说他们在蒙古人眼中到底算汉人还是算什么人——总之混的是相当不错的,三王十国公。
至于他们大家对于汪家的看法……
【汪世显归降后,阔端一面让他仍任旧职,一面让他带兵随同自己出征。】
【太宗八年正月,阔端带兵从凤州出发,沿着甘肃两当、徽县道,也就是大散关的大散岭上两边山势中间夹杂的曲折孔道行军,进入蜀地。】
【汪世显带兵充当先锋,先是渡过了嘉陵江,向大安(陕西宁强县)进军,而阔端的主力大军则进攻沔州(陕西略阳)。】
【是的,还是沔州,那个在先前拖雷武力借道时就被攻破过的沔州。】
【沔州的地理位置颇为紧要,它和兴元府(陕西汉中)加在一起,就是控扼川蜀地区、北瞰关中、东连襄邓的中心区域。】
【而川蜀这一片地区本身的意义也相当重要。】
【因此,阔端再次把目光瞄准了沔州。】
【在阔端兵马距离沔州还有九十里的时候,四川的官员也在商讨他们接下来的应对。有人认为,沔州不保,此时应当退保大安,以图来日;
沔州知州高稼则认为不能如此:“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若是能够利用沔州和附近的地理条件,控扼险要,坚决为战,展示出我们的决心,那蒙古军必然顾虑重重,不敢贸然深入;但是如果没有打就退却,仓皇不说,敌军就可以长驱直入。】
【那最终结果就是“蜀事去矣”!】
【当然,综合起来,高稼的建议更加符合情况一些,毕竟汪世显已经带兵去往大安了——这也可以反映出宋朝一直以来、从始至终都存在的一个问题:情报。】
【宋朝的情报问题一直很严重,自最初建国时期,到变成北宋灭亡时期,再到南宋建国初期,直至现如今。】
【但不管怎么说,赵彦呐先是表示同意高稼言的建议,但在快要真正交战的时候,又退却了,选择了离开,只留下高稼带兵独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