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2 / 2)
“至于《少年闰土》,得,现在还有少爷老爷吗?”
冉秋叶点了点头:“对对对,好像是这样的。哎呀,您总结问题的能力,可比我强多了。”
全国“扫盲”运动刚过去了十年,受限于广大群众的基础薄弱,此时的课本都比较简单、易学。
对于需要“全文朗读并背诵”的鲁迅作品,学生们其实并不像后来那样充满了抵触情绪。
何雨柱上学的时候,最怕的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盖因“全文朗读并背诵”,实在是折磨人。
可后来长大了,一群人在网上玩“孔乙己”“祥林嫂”“阿Q”“少年闰土”的梗的时候,他又为教材改革之后,不需要背诵这些内容的新一代青少年感到遗憾。
经典毕竟是经典,而鲁迅先生的作品,有着一股超出时代的生命力。
大先生的文章也好,他的人生经历也好,都是非常有意思的。
小时候何雨柱不理解,盖因文章好是好,可是他的杂文、散文,对于青少年来说,却实有些难了。
可是难就不学了吗?60年代,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显然不如后面要“赢在起跑线”上的“鸡娃”,可大家学起来,不照样有劲儿?不照样爱学,肯学,乐学?
为什么在全员文化水平较低的60年代,学生们学起鲁迅先生来津津有味。
反倒是在全员语文基础更扎实的后世,却出了“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的顺口溜?
细思极恐,细思恐极啊!
学霸如何雨柱,当年学那些文章的时候,也是一脸痛苦面具。
可是长大之后回过神,贴吧也好,微博也好,各种网络社交媒体上,全是鲁迅先生的段子和梗。
先生的文章,先生的思想,已经通过教材传递给了下一代。
而且,与某些学了就忘,甚至胡编乱造的什么《爱迪生救妈妈》《华盛顿与樱桃树》相比,对鲁迅先生的学习,早已传承下去,成为了一个时代共同的童年记忆。
人们自嘲着“你也配姓赵?”,无奈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渴望着“百草园”,同学聚会上心酸地喊着“x总”,听着“x总”,时与闰土和“迅哥儿”共情。
这不叫有生命力的文章,那什么是有生命力的文章?
教学困难就把好文章删了,体现出一是教师的无能,二是某些人就是别有用心。
把集艺术水平、文化素养、教育思想的鲁迅文章下架,能换上来什么好文章?
何雨柱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愤慨。
他的情绪调动了冉秋叶的思想。
两个青年人讲自己最赤城的一部分剖析出来,展示给了对方。
与情感上的共鸣相比,灵魂上的共振更为珍贵。
两人从鲁迅聊到老舍,从《雷雨》聊到《骆驼祥子》。
感谢九年义务教育,十年寒窗苦读。
感谢“鲁郭茅巴老曹”。
何雨柱找到了他的另一半,找到了一辈子的知己!
她的年轻貌美,她的开明大度,她的虚心好学,她的温柔善良……
何雨柱已经下定了决心。
未来那么多风风雨雨,他要和她一起面对!
而冉秋叶,她内心的震荡,内心的澎湃,内心的触动,比其何雨柱只高不低。
最开始,冉秋叶知道何雨柱只是个厨子,知道这是一个“适合”的结婚对象。
少女对爱情总有许多希冀,这个年代尤甚。
对于自己将来的另一半,冉秋叶渴望的不仅仅是“搭伙儿过日子”这么简单。
她选择来见见何雨柱,一来是因为确实年纪大了,二来是因为,何雨柱的物质条件,确实不错。
对于两人的共同语言上,反倒没有抱有什么期望。
可何雨柱是什么人?
穿越之前,那可是明明白白985高校出身的高材生。
在这个高中生就算得上是“高学历人才”的时代,他的知识储备也好,文化素养也好,那对于旁人,就是降维打击。
最开始较低的期望值,带来的就是意外之喜。
只需要短短两个小时,冉秋叶就认定了,何雨柱是自己这辈子的爱人与同志。
和相貌无关,和物质条件无关,和身份背景,和阶级立场都无关。
此刻,哪怕何雨柱是个七老八十的丑八怪,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是个千夫所指的阶级敌人。
冉秋叶也非他不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