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一句话就能把婚订了(1 / 2)
看着冉秋叶的黑大衣配红围巾,怎么看怎么时髦,何雨柱顿时联想到了娄晓娥。
娄晓娥,也有这么一件儿差不多款式的毛呢大衣,只不过是天蓝色的,哪怕放到21世纪,都依然不落伍。
似乎,这种料子的衣服,也不算太少见。
所以说,男人还是不如女人细心,在穿着打扮上,也没花什么心思。
这个年代,姑娘们不管是和小姐妹逛街也好,参加集体活动也好,相亲也好,都会比较注意,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别以为布票难得,姑娘们就不打扮了,也别以为艰苦朴素,就是苦哈哈的成天穿旧麻袋。
“干部见干部,比比尿素裤”,那是男人们才干的事儿。
而且,也就农村合作社的干部,能通过关系,搞到尿素袋子来缝制衣服。
其实和何雨柱印象里苦哈哈的六十年代不同,这个时期,虽然提倡艰苦朴素,可也并不阻拦大姑娘小媳妇的爱美之心。
早在十年前,上海出版的《青年报》就呼吁过,不但要把国家打扮得像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那样,也要把姑娘们打扮得像一朵鲜花,一颗宝石一样。
这个时候,媒体也好,组织也好,除了关心人们的物质条件,也一样关心人们的精神生活。
姑娘们天然有着爱美之心,这时的人们,不会批判她们的爱美,是“阶级立场不坚定”,是“小资本主义情调”,反而会用电影、报纸等一切宣传手段,鼓励女孩子们释放自己爱美的天性。
因为人活着,不单单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生活。
苦难是因为无可避免,它不该被歌颂。应该被歌颂的,是苦难之下,人们像金子般闪烁的人性之美。
想要生活得更好,这并没有什么可耻的。
因为人民的政府,本来就是为了让大家生活的更好才成立的。
那个时期的各大官媒,可不是只会“耍官腔”。
像是《青年报》。其定位,有点儿类似于21世纪的“团团”。
但是和“团团”的说教不同,《青年报》会教青年人打扮,教青年人怎么化妆,甚至讲述一些青年人的恋爱故事,其内容,反倒和21世纪的“自媒体”颇为相似。
包罗万象,多姿多彩,非常亲民。
后世的年轻人,总听着祖辈说,当年是多么困难,条件是多么艰苦,物资又是多么的匮乏。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60年代最困难的时期之前,城市里各个单位甚至还会组织“周末舞会”,农村那边,白天劳作完了,晚上也隔三差五会来一场电影,或者是别的什么集体活动。
何雨柱没什么臭美的心思,衣柜里的衣服也确实不多,这一件儿虽然还行,可若是见家长,确实也拿不出手。
但是,这不代表他的空间里没有好衣服啊!
系统抽奖出货的一堆布料,他可都屯着呢。
毕竟,妹妹是在纺织厂上班,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何雨柱还是预备着,平日里稍微低调些好。
见冉秋叶生出了点儿误会,何雨柱这才下了狠心。
“真用不着,我家里还有一些以前留下的料子,就是雨水学业忙,没时间给我做衣服。”
“那哪儿成?眼瞅着就要年关了,你今年,不来我家拜个年?”
冉秋叶试探着问。
准女婿去老丈人家拜个年,这亲事,差不多就能定下来了。
没想到进展这么快,何雨柱的脑子里,还略微有些发蒙。
这才第二面,就,谈婚论嫁了?
不用考察考察?不用磨合磨合?
他自己到是不介意,可人小冉老师眼光那么高,条件那么好,怎么就,就这么轻易地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