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一到年底尽是事(1 / 2)
“什么?还是让朱纯臣跑了?!”
面对这个结果,朱由校有点接受不了,忍不住发起怒来。
戚金、陈良弼等人跪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出。
张惟贤皱了皱眉,上前奏道:“皇上息怒,现在应该赶紧派出追兵,务必要追上朱纯臣,否则定会酿成大祸。”
朱由校此刻也冷静了下来,赶忙对满桂吩咐道:“满桂,你立即带着骑兵团出城追捕,务必要抓到朱纯臣,不管死活!”
“臣遵旨!”
满桂走了,朱由校看着跪在地上的几位,说道:“都起来吧,这事也不能怪你们,是朕疏忽了,朕早该想到城门守将这个问题的。”
“臣等谢皇上。”
北京城折腾了一夜,百姓们也提心吊胆了一夜。
第二日一早,天刚蒙蒙亮,就有五城兵马司的巡丁提着铜锣在各条大街吆喝。
“陛下英明神武,叛贼已全部伏诛,尔等百姓毋需惊慌,各安其业。。。”
巡丁一遍又一遍吆喝,百姓们也陆续壮着胆子走了出来,当他们发现京城治安真的恢复正常之后,纷纷高呼“皇上神武“。
朱由校的支持度又上了一个台阶,这本应是高兴的事,但他此刻却黑着脸,表情异常的严肃。
“朱纯臣还是没找到?”
“臣等无能!”
朱纯臣一旦脱逃,肯定会成为祸害,这是朱由校最不愿意见到的情况,虽然心中很是不满,但他也知道手下这些人尽力了。
“罢了,传旨刑部,下海捕文书吧。”
不光要下海捕文书,朱由校还让《大明月刊》发表文章,强调朱纯臣是乱臣贼子,他朱由校才是天命所归,任何人胆敢反对他就是跟朝廷过不去。
张惟贤也站出来为朱由校站台,代表勋贵集团支持朱由校。
一切似乎朝着有利于朱由校的方向发展,全国上下也暂时一片祥和,然而就在这祥和的氛围中,一件不和谐的事情发生了。
天启二年十一月末,吏部尚书赵南星上奏,距离上次京察已经过去六年了,过了年该京察了!
京察是明代考核文官的方法,也称为内计,考察的对象为在京朝官。洪武十四年始定京察法:五品以下听本衙门正官考验行能勤怠,五品以上及近侍、御史等则由皇帝裁决,十六年又改由吏部核考,洪武年间的京察先是三年一考,后改为十年一考,一直沿用到明孝宗晚期。
到了弘治十七年,京察改为每六年,即逢巳、亥之年举行一次,四品以上官员具疏自陈,听皇帝裁定去留,确定去留后,居官行为不当即有遗行者,再由科道官纠劾,谓之拾遗,被弹劾而列入拾遗的官吏,一般很难获免。五品以下官吏则由吏部会同都察院考核后具册奏请。
由于明代实行南、北两京制度,所以京察又有南察、北察之分。被察官吏分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疲、不谨八类,称之“八法”。不合格的官员处分有致仕、降调、冠带闲住、为民四等。
京察制度本意是好的,但自万历朝以后,官僚集团内部互相攻讦,结党营私,京察便成了党争的工具。
赵南星这么着急要京察,摆明了是东林党人急于报上次京察之仇,对此朱由校心知肚明,他本想将此次京察推迟,然而包括东林党在内的各个集团都不同意!
朱由校无奈,只好召集群臣进行商议。
说是商议,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好商议的,各集团都觉得自己有实力上牌桌,不斗一斗谁也不觉得自己会是失败者。
各方你来我往,开始在时间和人员上讨价还价,尤其是关于京察的时间,朱由校和赵南星两人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