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锻造术(2 / 2)
说完,赵亮盯着宁三,心里也担心这小子是不是要冶炼些有违律法的器物。
宁三看到赵亮紧张的神情,笑着说道:“赵兄放心,小弟我可没那胆量去违背律法,只是在想,能不能通过冶炼方法,铸造一些适用于农民使用的铁质农具,来提高一下耕田的产量。”
听宁三这么说完,赵亮也放下心来,又仰头喝了一杯酒后说道:“为兄劝你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别说私人铁匠铺没有咱官炉中炼火的‘方炉’,就算是有,你这小身板...还能轮得几下铁锤?”
“方炉?”宁三听赵亮说出这个名称,不禁陷入了沉思。
记得在大学那会儿,讲中国历史的那个老教授,曾单独拿出一课时来讲解对于中国古代意义非同凡响的《天工开物》,上面曾记载过古代冶炼技术的突破和瓶颈。
之所以说是突破,是因为在古代唐朝时期,当时中国的冶炼技术实为世界最领先的,只是差那最后的临门一脚,问题就出现在那‘方炉’之上。
简单来说,古代的能工巧匠早就掌握了炼铁法,通过木炭加温,再加上人为的鼓风,将生铁置于火上加温,待软化后,经过千万次捶打,实现人为脱碳,就成了熟铁。而熟铁的的韧性与硬性,要足足高于生铁许多倍。
若一直加温,将生铁煅烧成铁水,再使用柳木棍加以搅拌铁水,在搅拌的过程中,同时也会逐渐烧去柳木棍,这个过程可以往生铁里混入碳,或者说减低生铁去碳的速度。
籍由这个步骤,熟练地炒铁工匠比较容易控制成份,直接炒出含碳量低于生铁却高于熟铁的钢来,此即称为炒钢。
虽然其时中国已经掌握此项技术并领先欧洲搅炼炉发明百余年,可到后来因为没有相应将钢炼化为钢水的器具,到最后落后于欧洲。
记得当时老教授讲到这里时,还长吁短叹的直吹胡子。
既然现在有这个机会,是不是凭借自己能帮助我泱泱天朝,重新夺回世界领先的地位呢?
按照《天工开物》上记载,此时中国的铁种类定于与后来不同,这时方炉所炒出来所谓的熟铁,是含碳量2%以下的铁,也就是说,和后世的熟铁(含碳量0.2%)想比,简直不可相提并论。
更别说炒出来百炼钢,全部都因为温度不够,不管是炒钢还是炒熟铁,炒出来的都是半固态糊状钢块和铁块。
只有炼出液态钢,才能够混合其他合金造出合金钢,并且用灌铸或者卷轧的方式生产出钢材,所以这冶炼的技术在唐朝开始便停滞不前。
那冶炼所用的‘方炉’和‘坩埚’便成了中国古代冶炼瓶颈的罪魁祸首。
其一是方炉所用的木炭生火,外部又是开放式敞口的设计,所以达不到聚热和留热的效果,而钢的含碳量比生铁低得多,起码要达到1600度的高温才能将钢料融化成水,所以在此时,以方炉为主的官炉是打造不出来了。
第二点的坩埚,就是盛着钢水的器物,关键又在它的耐火材料,若在煅烧之时,钢还没化为液态,其坩埚就因热度碎裂,又怎么能拿来灌铸呢?
宁三细细的回忆着大学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没过一会,他便有了自己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