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各司其职(2 / 2)
自己要建新城,还要维修旧城,新城内的各大设施也需要大量的银钱,还有士兵和工匠的粮饷,每一样的都是巨大的吞钱机器,得想办法搞钱了。
张梵派人将老油条杜副千户找来。
这个副千户虽然打仗不行,但是搞民生建设还是很不错的,毕竟在这宁海卫的地方待了半辈子,人脉还是有不少的。
杜副千户被张梵留在新城负责新城的建设事项,而这个杜副千户也算乖巧,虽然还是忍不住要贪点银钱,但是还在张梵容忍范围内,不怕你贪,起码你要会做事,事情办好了,拿点钱什么还是允许的。
好在这个杜副千户有底线,每次就几两十几两的扣,也不伤大雅。
但是在军队里的军士对不能这样干,只要张梵知道了,绝对是人头落地。
杜副千户急急忙忙的来到新城工地上来见张梵。
‘‘大人,不知您找我有什么事吗’’。
杜副千户因为自身的手脚有点不干净,所以他怕张梵找他麻烦,说话有点唯唯诺诺的。
‘‘杜副千户,听说你最近从各大商贾手里可拿了不少好处啊’’。
张梵背对着杜副千户,站在工地上看那几万人在忙碌着,声音虽然平淡,但是却充满冷冷的压迫感。
杜副千户听后吓得脸色惨白,虽然是才初春,却满身豆大的冷汗冒出来,将他的衣服都浸湿了。
杜副千户连忙跪下,结巴的说道:“大···大人,下官····下官该死···求大人饶命,以···以后再也不敢伸手拿那些不该···不该拿的钱了”。
张梵转头看着跪在地上的杜副千户,缓缓的说道:“你们收钱的事,我早就知道了,也不怪你们伸手,朝廷一直拖饷,大家都很难,但是那些钱该拿,那些钱不能拿,你们心里又要有个度,不要那天人头为什么会落地都没搞清楚,就一命呜呼了,起来吧,今天找你是有其他事”。
杜副千户连忙磕头,他知道,这事算翻篇了,自己以后收银子可要多长个心眼,不能啥钱都去拿了。
‘‘这宁海卫以前都是靠什么维持开销的,可有盐场之类的产业’’。
在古代,盐铁茶可是官控的行业,也是朝廷税收的重要支柱。
贩盐你要有盐引,茶要茶引,铁要铁引,也就是朝廷发给你的贩卖资格证,没有这个东西,就算走私,逮住要杀头的。
但是明末时,这三样在其它朝代是经济支柱的行业,在这里却是个笑话。
崇祯年的茶税最低的一年,收了68两。
整整一个国家,茶叶税只有区区68两,京城里最贵的酒楼,一壶碧螺春被卖到120两银子一壶。
也就是这些酒楼随便卖一壶茶,就是大明差不多两年的茶税。
还有铁税,从万历朝开始,就基本没有收到什么税收了。
更是闹出了朝廷派去的矿税官被矿工活活打死的奇葩事,搞得满朝文官天天上表,骂万历皇帝与民争利,搞得民间怨声载道,事后万历皇帝还要下罪己诏,才平息此事。
其实这些矿厂都会被官商勾结霸占了的,朝廷要收矿税,就是从文官嘴里夺食,那怎么行。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这些文官不喷死皇帝才怪。
而盐税则还能多多少少收点钱上来,毕竟消费量太大,一分钱收不上去也交代不了。
盐厂是朝廷控制的,生产出盐后,卖给各个盐商,盐商再运到各地贩卖。
但是明朝时是煮海盐的方式获得盐料,方式原始落后效率低,所以官办的盐场根本满足不了全国的需求量,所以就涌现了很多私办盐场。
原本这些私办盐场生产的就是私盐,是砍头大罪,但是因为大明各地对盐的需求量实在太大,官办盐场只能满足一半的需求,剩下的就靠这些私人盐场补充,朝廷对此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你缴税,就允许制盐。
‘‘宁海卫有我们自己的盐场,但是,生产的海盐只够我们宁海卫自己以及周边一些地方使用,产量是在太低’’。
杜副千户摇着头说道。
张梵想了想问道:“带我去看看这些盐场,我来想办法提高产量”。
于是杜副千户就带着张梵和他的亲卫骑马向东边的海边跑去。
宁海卫城本就临海,离海岸不过十里不到,骑马一刻钟就到了。
远远的就看到海边的一片树林边浓烟滚滚的,想必哪里就是熬盐的盐场。
‘‘大人,前面树林后面就是我们宁海卫的盐场’’。
杜副千户指着前面冒烟的树林对张梵说道,张梵点点头,一夹马腹向着那盐场奔去。
到了盐场众人勒住缰绳。
映入眼里的是一片破败的低矮茅屋,一个个军户正身穿破烂的衣服在忙碌着,劈柴的劈柴,烧火的烧火,搅锅的搅锅,好一片忙碌。
看着一个个面黄肌瘦的,破衣烂衫的熬盐军户们,张梵也是无奈。
这些可都是大明的军人,搞得却连乞丐都不如,于是跳下马走进熬盐的盐场,说是盐场,其实就是个小村落。
杜副千户他们也跟着跳下马,跟在张梵身后。
那些熬盐的军户看到杜副千户来了,纷纷跪下磕头。
张梵走到一个跪在地上的小女孩面前,一把抱起这个小女孩。
好轻,好瘦!
那个小女孩没想到面前这个穿着大官服饰的人会抱她,吓得一动不敢动,只能无助的看着跪在地上的父母家人,希望他们能救自己。
但是她的父母也是惊恐的看着张梵还有他身后的杜副千户以及那十几个亲兵,吓得话都不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