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报纸(1 / 2)
当夜,乔平安尝试为巫行云疗伤,面授机宜传下天蚕神功。
巫行云得此神功,心中感动,一片爱意满溢于外,更加粘人。
使得之后几天,两人宅在家里蜜里调油,一心共同习武,完全忘记外面世界。
而汴京朝堂,
神宗圣旨下,水泥厂、银行立马筹建。
章惇,吕惠卿从制置三司条例司抽调,马不停蹄转去组建银行,由王安石管辖。
陈升之总领组建水泥厂,有曾布,蔡确辅佐。
所谓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
两边同时紧急行动,找场地,招人,分派任务,紧锣密鼓地推进。
着实把做事的人累够呛。
最终,
银行位置选在了东华门外,与樊楼间隔五户人家之处,由一位皇室宗亲的店铺转让得来。
水泥厂建在南城靠近福威镖局处,高价收购的一名商人货仓。
国家机器下,不需十日,两者就可以投入正式运行,算难得的快速了。
却还有比他们更快的,
那就是赵宗实筹办的报纸。
说到报纸,
大宋造纸术、印刷术都不缺,甚至技术其实已经非常成熟,
但迟迟不出,缺的就一个思路。
有了乔平安的启发,第一份报纸提前几百年横空出世。
这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报纸。
和官府邸报只有政事不同,里面还会记录市井小民,商贸经济,传奇故事。
第一份报纸的头条,就刊登官府将要成立大宋银行的消息,并附有详细的银行功能解说。
而二版的士子风采篇,登载王雱早年一首眼儿媚。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算看在王安石面上,给了王雱最后体面。
卖报方式,
其中零散售卖接受乔平安建议,交由十一二岁的小童,重点选择贫苦人家孩子,
减少其父母养育负担。
另一个渠道,则直接分发到酒楼茶馆这些公共场所,由说书先生唱报,使得不识字的底层人员都能知晓内容。
几番动作下来,报纸在汴京刮起了新法第一股旋风。
樊楼,二位华服客商聚在一起,交头接耳讨论着。
“路仁甲兄,你觉得银行靠谱吗?”路人乙问道。
“换汤不换药,想用一堆废纸骗老百姓钱而已,路人乙兄走南闯北,不会这都看不出吧。”路人甲声音极小,似怕被人听见。
路人乙拿出报纸再看一遍,反驳道:“这次好像不全是发宝钞,也有新钱币,一文一个,不过百文大钞,的确还是纸币。”
路人甲夺过报纸,仔细看了起来,稍后不屑道:“小钱看不上,冲着大钱来的,我反正不信官府能干正事。”
“也不能一概而论,到时我们可以先观望,不要急着去换钱,看官府唱得什么戏。”
路人乙智珠在握。
路人甲一听,赞道:“路人乙兄高论,某家佩服。”
隔壁不远处,也有两人讨论王雱的诗词。
“王侍讲这首眼儿媚,算得上一时佳作,有柳三变之风。”
“的确不错,这报纸有些门道,路人丙兄,你的诗词常得山长赞许,不如也去投稿试试。”
“哪里哪里,路人丁兄过奖。”路人丙心中一动,嘴上自然谦虚。
这样的场景在汴京各处上演,富商豪绅对银行的态度多持观望。
但对报纸这个新事物,都是赞赏有加。
市井小民看热闹居多,没有什么远见,随遇而安。
直到三版小说专栏,连载乔平安的大乾双龙传,由说书先生传播后,报纸才开始在底层民众中广泛知名。
但是随着大宋日报,一天接着一天刊发,嗅觉灵敏的大宋官员,终于意识到了不对。
第二天头条,大宋水泥厂之股份制尝试在新时代如何发挥官民合作优势,附加趣闻故事——司马光砸缸。
第三天,头条,逃避保甲——张阿三自断手腕,
接连惊爆消息引燃整个汴京官场,卷起无数暗潮。
开封知府韩维当即报告朝廷,陈述保甲法弊端,建议废除,恢复旧制。
司马光随即附议,又痛斥其余新法,激进地表示要全部废除,完全恢复仁宗旧法。
御史刘述、刘琦,谏官范纯仁、李常等纷纷附议司马光。
王安石则认为施行新政,士大夫们尚且争议纷纷,百姓更容易受到蛊惑,张阿三之事仅为偶然。
但神宗结合乔平安提前的预测,却不这样认为了,觉得有必要调查百姓的心声了。
对此,王安石记起前几日乔平安信誓旦旦的预言,此刻成真,也是默然。
“难道保甲法,真的错了?”
下朝后,
司马光第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就是历史有名的《与王介甫书》,再次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放下执拗,废除新法恢复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