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高原枭雄(1 / 2)
猎猎西风,嘶嘶战马,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极目不见故土,抬头却是同一片星空。这里是地斤泽,年轻的党项拓跋部勇士李继迁,躺在帐篷外的草地上,久久不能平静。
李继迁何许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之祖父也。西夏享国将近两百年,万丈高楼从地起,如果说李元昊是建高楼者,那么李继迁就是那块最坚实的地基。
李继迁,本姓拓跋氏,出身党项族平夏部,“建隆四年(963),生于银州无定河”,据说他生下来就有牙齿。银州防御使李光俨之子,李继捧族弟,出生地被称为李继迁寨。
“继迁生而英奇,长而剽悍”“擅骑射,饶智数”,以勇敢、尚武而闻名乡里。十一岁时,李继迁率众出猎,遭遇猛虎,随从吓得不知所措,李继迁毫不胆怯,令属下躲在林中,他自己爬到一颗大树上,将猛虎射死。
独自一人射杀猛虎,让李继迁名噪一时。开宝八年(975),李继迁的族叔,党项首领,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深爱其才,就让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射虎英雄,做了定难军管内都知蕃落使。
太平兴国七年(982)五月,党项族的首领、定难节度使李继捧,放弃世袭的银、夏、绥、宥、静等五州之地,主动到东京开封朝觐,带领族人迁往开封,太宗大喜,授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
不甘心受到宋朝管制的李继迁不愿跟着迁移,他觉得,安逸会吞噬党项人的灵魂,他告诫自己的族兄:“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我们不能脱离这块赖以生存的游牧之地。”
为了续写祖先的神话,二十岁的李继迁决定流亡他乡,虽然前途渺茫,生死难料,但是,只有这样,他才能卷土重来,有一天恢复祖先的基业。他打着送葬的名义,诈称乳母死了,要到郊外安葬,将兵器藏在棺材里,带着自己的家人和数十名追随者,逃出宋军把守严密的银州城。
夏州东北方向三百里处,有一片不毛之地,就是今天的毛乌素沙漠,沙漠中有一块绿洲,党项人称它叫地斤泽,这里也住着一部分游牧的党项人。
地斤泽进可攻退可守,在这里,李继迁竖起了反宋自立的大旗。他挂起高祖拓跋思忠的画像,这是党项人心中的英雄,拓跋部的战神。见到画像的人,纷纷泣涕跪拜,慢慢地,李继迁拉起了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
“他们强健得像公牛一样,与大象搏击,则象牙坠落,他们机敏得如猎犬一般,和老虎战斗,则虎爪截断……”。这是党项人赞美祖先的歌,每当唱起这首歌,李继迁就觉得自己又满血复活。祖先们从远古走来,一次次的倒下,又一次次坚强地站立起来,只为心中那个不灭的梦想。
◆崛起高原
一望无际的青海湖,强烈的日光,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反射着耀眼的白光。
“黑头石城漠水边,赤面父冢白河上,高弥药国在彼方。”黑黑的头发,红红的脸庞,祖先的石头城,就在白河边上。这首古老的诗歌,唱的就是党项人的祖先和他们曾经的辉煌。
党项羌是古羌族人的后裔,原本称为弥药人,南北朝时开始游牧于青海湖一带,崇拜天神,尚武而勇猛;无法令,无徭赋,各为生业,不相往来,有战阵则相互屯聚;不事农业,衣、食、住皆仰赖畜牧;无文字历法,以树上的果子熟了几次来计算岁月。
雪山是白色的,天上的云是白色的,羊群是白色的,乳汁是白色的,党项人崇尚白色,自称“大白上国”。他们按照姓氏划分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八大姓氏部落当中以拓跋氏最为强大。有冤必伸,有仇必报,当受到外族人侵害时,必须复仇。未复仇前,蓬首垢面赤足,不能吃肉,直到斩杀仇人,才能恢复正常吃喝。
唐贞观时,党项首领之一的细封步赖率所部归唐,唐太宗在党项聚居地设立轨州(今四川松潘县西),授细封步赖为刺史。与吐谷浑结为姻亲的党项拓跋部大首领拓跋赤辞,在与唐军作战中,兵败投降。唐太宗任命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封平西公。
吐蕃崛起,灭了吐谷浑部落,党项部落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向唐肃宗建议,将党项部迁往银州(今陕西横山)以北、夏州以东重新安置。
就这样,一部分党项人,在唐帝国的庇护下,离开了他们祖先赖以生存的土地,走进黄土高原。这块辽阔却并不富裕的土地,瞬间成了这些党项人眼中的天堂。
党项人每个部落的首领都被封为刺史,最大的拓跋部,首领被封为都督,各位刺史们平时还是各自管理各自的部落。
唐末,黄巢起义军打进长安,唐僖宗出逃,在全国征召能够平叛的力量。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觉得自己世受皇恩,决定用自己的鲜血捍卫大唐的荣誉,替李家皇帝夺回长安城。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拓跋思忠率领数千党项男儿,毫无惧色,全部战死在渭水河畔。
在党项人的奋战下,大唐最终收复了长安。最为回报,唐僖宗任命拓跋思恭为夏州节度使,加封夏国公,赐姓李。为拓跋思忠建立祠堂,赠宥州刺史,其子李仁颜封为银州防御使。将拓跋思恭管辖的以夏州为中心的五州之地,改名为“定难军”。
定难五州包括夏州(今陕西靖边县白城子)、绥州(今陕西绥德)、静州(今宁夏永宁)、宥州(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东敖勒召其古城)、银州。自此党项李氏成为银夏地区具有绝对领导权的部族。
◆内部分裂
大宋立国,拓跋首领李彝殷便选择归顺于宋,为避宋太祖父赵弘殷名讳,将名字改为李彝兴。太祖赵匡胤加封李彝殷为太尉,位列三公。
男人有三爱:扳指、玉带、手把件。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太祖想送给李彝兴一条玉带,就问来使道:“汝帅腹围几何?”来使道:“彝兴腰复甚大。”太祖笑道:“汝帅真福人也。”
建隆元年(960),李彝殷协助宋军攻打北汉。建隆三年(962),李彝殷向宋进贡良马。乾德五年(967),李彝殷去世,宋廷追封李彝殷为夏王,其子李光睿权知州事,继任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死后,其子李继筠继任。太平兴国四年(979),李继筠率军助宋灭了北汉。
荡平北汉之后,太宗赵光义对定难军李氏的割据自治,一直耿耿于怀,他想让定难军早点回归大宋,像吴越王钱俶和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一样,将地盘主动献给朝廷。毕竟表面上的归顺和实际控制,那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太平兴国五年(980),李继筠卒,“子幼不得嗣”,其弟李继捧承袭定难军节度。十八岁的李继捧难以服众,“失礼诸父,宗族多不协”,矛盾激发,定难军内部发生分裂。
银州刺史李克远“素暴悍”,他曾帮助赵光义灭了北汉。太平兴国六年(981)秋八月,李克远与其弟李克顺率兵袭击夏州。李继捧打探到消息,事先做好埋伏,“伏兵以待”,李克远误中包围圈,战败而死。
李继捧的叔父绥州刺史、西京作坊使李克文,是个亲宋派,太平兴国七年(982)三月,向太宗上书,“继捧不当承袭,恐生变乱,请遣使偕至夏州,谕令入觐。”请求太宗将李继捧招入朝堂。
真是瞌睡遇上枕头,太宗正愁不能控制夏州地区,这回终于找到借口了。他颁布昭书,委任李克文为权知夏州事,同时派遣尹宪为同知夏州事,让李继捧带五服以内的亲眷离开夏州,举族迁往京师开封,将夏州的管理权移交朝廷。
在叔父李克文的步步紧逼之下,太平兴国七年(982)五月,李继捧不得不率族人迁移,入朝觐见太宗,向朝廷献出定难五州之地,传承了数百年的定难政权瞬间终结。
太宗喜不自言,当即赐李继捧白金千两、帛千匹、钱百万,封为彰德军(今河南安阳)节度使,治相州。这只是一个虚职,不到任,只是拿这份工资,每年奉朝请。
可以说,党项走到这一步,这背后作怪的就是李克文。不久,李克文入朝,被授予澧州刺史,仍权知夏州事。
这群大白上国的孩子,高原给了他们公牛般的体魄和青松般的意志,在血与火的历练中,他们繁衍生息,顽强发展,为了生存,他们又被迫不断地迁徙。
到这时,证据显示,党项族大体分成了三块:唐肃宗时,从青海湖石头城迁徙时,选择留下来那部分党项人,渐渐融入了吐蕃王国,成为现在的藏民;宋太宗时,拓跋首领李继捧将一批族人带到开封,融入中原;未迁徙开封的一部分党项人,继续在定难五州之地繁衍生息。李继迁就是这样一批不愿意离开故土的党项人,他是李继捧的堂弟,这一年李继迁年仅二十岁。
◆永不言败
李继迁在地斤泽的人气与日俱增,归附他的部落越来越多,很快聚起一支数千人的队伍。他遣使向宋太宗上表,“世泽长存,祖功未泯,人心思旧,蕃部乐推,不望通显皇朝,但假余生戎落。”要求继承祖先的五州之地,长久镇守边陲,成为一个不侵不叛之臣。
到嘴的肥肉怎能轻易的送人,太宗理所当然不同意了,他派遣宦官秦翰前去宣旨。秦翰于太祖时入宫,有勇有谋,善于领兵,屡次参与对辽作战,功勋显著,深受太宗赏识。诏曰:“业经同族共列王朝,何忍一夫远居荒俗!……(若归顺朝廷)宠秩有加,不失当躬富贵,恩荣勿替,永贻奕世箕裘,祸福分途,从违早计。”
李继迁是想通过和平方式取得五州之地,看来这个想法是行不通了,他把秦翰留在帐中,派人看管起来。秦翰想乘机杀掉李继迁,一直没有机会,后来趁着警卫不备,逃了出来,向太宗复命。
既然谈不拢,那只有打。为了收复被李继捧送出去的五州之地,从太平兴国八年(983)开始,李继迁跟大宋的战争就从未停止过,自此,银夏各地终无宁日。不得已,太宗派都巡检使田钦祚与西上閤门副使袁继忠率兵巡护河西诸地。
太平兴国八年(983)五月,李继迁率军从柞岭袭击宋军,两军战于葭芦川(今陕西佳县西北),李继迁不敌,被杀得丢盔弃甲,大败而走。
九月,李继迁跟田钦祚在三岔口又打了一仗,损失人马七百余众,再次败北。宋军依山扎营,李继迁在山下扎营,田钦祚招募劲卒勇士五十人,跑到李继迁大营放火,宋军乘势袭击,李继迁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营房被毁,军士死伤千余人。
十二月,太宗诏令银、夏、绥等州官员,以雄厚的财力和物产招抚李继迁辖地的流民,回到家园继续耕作,对李继迁实行釜底抽薪之计,部下将士都有回归大宋的心思。
谋臣张浦道:“宋军驻扎在银、夏的兵力众多,我们很难与其争锋,是宥州土地丰饶,且依托横山为界,如果能占据这里,也是一条图谋复兴的良策。”
李继迁觉得此计可行,于是纠合西戎部众,合兵两万,攻打宥州。宋巡检使李询率所部蕃汉兵马,将李继迁击退。李继迁奔回地斤泽,养精蓄锐,以图再战。
不久,党项咩嵬族酋领魔病人乜崖,被李继迁的弟弟李继冲招降,李继迁派军师张浦前去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