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罪不及后人(2 / 2)
“奉陛下旨意,捧日军及龙卫军总计五十万大军已于昨日全面向北挺进,计划一个月内收复京东东西两路。”
这次的人员物资调动,拆分成了很多次,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像有太大的动作。除了文天祥、王其昌和新任命的第一军都指挥使秦克明,以及水师两位都督,朝中几位大臣,其他的人并不清楚。
连一般的朝臣都相信了《内部参考》上所说的秋收后再起刀兵之事。
此消息一出,说是举国欢腾也不为过。此刻南宋所剩的这些华夏子民虽是从未去过淮河以北,可是有许多家族是从中原跟着赵构一起逃来的。
朝廷毫无征兆地挥兵北上,完全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期。民人奔走相告,家人抱头痛哭,各地祭扫的人群络绎不绝。
所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为农耕文明的华夏民族从古至今遭了太多的劫难,能活在南宋末年的华夏子民可以都算作天选之子,能在无尽的战乱和屠杀中活下来的都可以说是运气极好的。
士大夫或许对于收复淮河以北那些荒芜的故土并不太热衷,可广大的民人心情是截然不同的。
大宋三百年积弱成疾,对外战争几乎没有胜迹。哪怕高宗在时手下岳、韩、张三大将,也只不过是想要偏安一隅,根本没有丝毫北伐之心。
如今的小皇帝一路从琼崖打回临安,只不过休整了半年不到就挥兵北上,这份决心和气概,是历代先皇所没有的。
酒馆之中高朋满座,痛哭狂笑之声从中午持续到了四更,仿佛朝廷昨日出兵便已经攻下了大都似的。
没有人怀疑朝廷目前的军事实力,忽必烈坐拥江南都被杀得片甲不留,攻破大都不过是时间长短问题。
可却是有人担心起了朝廷钱粮不支,若是朝廷有钱,何必向民人借贷。切莫因为战事胶灼,粮饷不济错失了战机。
民人们开始自发聚集到户部的衙门前,开始捐物捐钱。半匹布帛、几罐鱼鲊、几斤干菜、三陌铜钱,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户部派出的皂吏衙役不断地劝说着民人勿用捐献,可不知道谁举了块大木牌来,上面赫然写着那日赵昰在宫禁中所说的那句;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涌向户部的民众越来越多,赵昰在姜达的陪同下,也悄悄来到了户部之外。望着密密麻麻挑担捐送物资的民众,赵昰的鼻子开始发酸。
不顾姜达的阻拦,赵昰快步走到户部大门之中。
“你派人去给我搬个大桌子来,我有话说。”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