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呼贼相笑语(1 / 2)
确实,在动员全国力量后,各路起义军再次遭受到惨重打击。
其中,李自成部在陕、甘两次被大败,只好会合另一支起义军逃入四川。
洪承畴指挥各将尾随,紧紧追击。在四川巡抚傅宗龙的配合下,洪承畴在广元、南江等地再次打败李自成部。
李自成逃至汉水时,又遭到固原总兵左光先的袭击。一败涂地的李自成带着18人逃至深山老林。
由于山高林密,洪承畴觉得李自成大势已去,并没有继续追杀,当然深山里也不好找,便把目标转向张献忠、罗汝才,老回回等起义军身上。李自成因此得以喘息。
接下来,张献忠部也吃了败仗。面对朝廷的强力剿匪,张献忠退守谷城,并派使者去见熊文灿,表示愿意接受朝廷的招安。
熊文灿原为福建巡抚,在任期间成功了招抚了海盗大首领郑芝龙,并派郑芝龙肃清了福建沿海大小海盗,基本只剩下大盗刘香。
熊文灿后又改任两广总督,在任期间再派郑芝龙与刘香激战数次,终于歼灭刘香。
可以说,这段时间内,熊文灿有赫赫之功。
他招抚了郑芝龙,并用郑芝龙的力量肃清海盗、驱赶荷兰舰队。不但为朝廷省下了一大笔钱,还多了郑芝龙这支生力军。
这对当时捉襟见肘的国家财政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熊文灿还曾向朝廷呼吁,解除海禁,以疏民困而足国用。然而,朱由检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海禁是祖制!
因熊文灿有清海乱之功,朱由检任命熊文灿为六省总理,商洪承畴、卢象升等人一同剿匪。
在张献忠送来降书之前,熊文灿便已经成功招安了刘国能部。因此,熊文灿大喜过望,立刻上报朱由检,建议招安张献忠。
对于张献忠的请降,大夏朝廷是分成两派意见。杨嗣昌、姚思孝等人担心张献忠假降,而熊文灿、刘元斌等人则认为张献忠真降。
最后,朱由检拍板,同意招抚张献忠部。这就是谷城招安事件。
受李自成败逃、张献忠投降的影响,各地起义军纷纷效仿,争相向朝廷献降书。
先后有罗汝才、混十万、过天星等十支起义军请求招抚。
只有革里眼、左金王、马守应、刘希尧、蔺养成等起义军还在坚持战斗,号称“革左五营”。
但不得不说,此时剿匪形势一片大好,如果再把“革左五营”拿下,是有望在短时间内平定内乱的。
但就在这时候,有人出手搅乱了朱由检的剿匪计划。
就在刘国能、张献忠、罗汝才等先后被招安的这一年,皇太极任命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带着豪格、阿巴泰、岳托、杜度等人,率领八旗大军,再次从蓟镇大举入侵,沿途杀了不少朱家的皇族宗室。
名将卢象升也在这次入侵中,与清军交战而阵亡。
朱由检闻讯大惊,急令洪承畴、孙传庭带兵回来勤王。
皇太极这次入侵主要是,想实现议和的目的,让朱由检坐到谈判桌上来。
皇太极明明在军事上已经取得了主动权,为什么还想和朱由检议和呢?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虽然大金对大夏发起的战争,胜率极高,但打的大多是攻城战。大金不少精锐士兵也在一场场攻城战中伤亡。
第二,皇太极此时并没有太大的野心,认为无法灭了大夏,入主中原。就算侥幸能破京城,后世子孙也未必能守住。
正如后来,他写给朝鲜国王的信中所写的。
“朕想今日我之藩服不为不多,疆域不为不广。彼(大夏)既请和,朕意欲成和事,共享太平之福。
诸王、贝勒或谓夏朝时势已衰,正宜乘此机会,攻取北京,安用和为。
但念征战不已,死伤必重,固有所不忍。
纵蒙天眷,得或一统,世岂有长生之人,子子孙孙宁有世守不绝之理!昔大金曾亦一统,今安在哉!”
实际上,大金部队虽然可以绕过宁锦防线,从蓟镇入侵。但由于路途遥远、道路崎岖,一些攻城武器,如重型大炮很难带过去。只要人心齐,皇太极根本攻不下京城。
第三,议和也符合皇太极的利益需求。皇太极议和条件中,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开放边境贸易。
大金和蒙古一样,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对大夏有强烈的贸易需求。
就像当初的庚戌之变一样,蒙古的俺答汗最迫切需要的商品就是茶叶,屡次要求互市。
大夏朝廷不同意。这才让俺答汗大举进攻,兵临京城。
最后,大夏应允通商后,俺答汗便撤兵了。
庚戌之变因茶叶而开打,最后促成了隆庆和议。大夏朝廷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
皇太极这时也只不过想学俺答汗而已。
面对大敌入侵,朱由检召集众大臣商议。杨嗣昌、高起潜一派主张议和,卢象升一派坚决反对议和,积极请战。
朱由检大概心里是希望和皇太极议和的,但碍于面子,张不开嘴。
因为,朱由检曾与卢象升,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话,“剿奴与剿寇不同,卿宜慎重!”
其实皇太极提出条件并不高,议和对大夏帝国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因为此时的大夏朝廷根本无法同时两线作战。
也有大臣怀疑皇太极是假议和。但即便是假议和,与大清签定议和条款,也有利于大夏。
如果皇太极在议和之后,撕毁协议,再次入侵,就把自己送至与论浪尖。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想要发动下面将士去拼命,皇太极总要有些说法的,绝不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本来,多年征战已让大清将士,有一些厌战的情绪。主动求和再违约,乃不义之师,只能降低大清士兵的士气,而提高大夏士兵的战意。
朱由检犹豫再三后,最终拒绝议和,令卢象升、高起潜御敌。高起潜主张据城坚守,而卢象升主张主动出击。
最后两人各自为战,卢象升部在贾庄被清军歼灭,卢象升在此役中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