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多方博弈促成福临登基(2 / 2)
在免去的前一天,朱由检对陈演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朕不要做,先生偏要做;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
陈演不敢接话,只是磕头认罪。
从此,朱由检恨透了朝中众臣。
就像他那句名言所说的,“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朱由检实在想不通,为何很多大臣们不支持他南迁。
……
再来说大清这边,就在皇太极囤粮练兵,准备入主中原的时候,有二件事严重影响了皇太极南下逐鹿的计划。
第一件事是济尔哈朗、阿济格第三次大举进攻宁远的失败。
松锦之战后,济尔哈朗、阿济格奉皇太极之命,横扫辽西南走廊。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等要地先后被清兵占据。整个辽西南走廊只剩下山海关和宁远孤城。
济尔哈朗、阿济格决定趁着士气高涨,拿下宁远。在敌军进攻之前,吴三桂上奏疏给朝廷,表明自己死守宁远的决心。
当时,给事中吴麟看了奏疏,感慨说道:“边臣不可令有俱心,不可令有死心。臣读吴三桂疏,言切情危,若有格格不忍言之意,臣知其有惧心。始以裹革自任,终为父弟乞恩,臣知其有死心。”
可见,吴三桂对孤守宁远并不乐观。然而,携带大量火炮的六万多清军进攻宁远,遭到吴三桂的重创,被迫撤军。
宁远,成了爱新觉罗家族永不能征服的大山。
历史上,宁远遭遇过三次大围攻。第一次,努尔哈赤Vs袁崇焕;第二次,皇太极Vs袁崇焕;第三次,济尔哈朗、阿济格Vs吴三桂,皆是进攻者大败。
八旗大军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唯宁远一小城,屡攻不能下。这一点和李自成三攻开封,有点像。
第二件事是皇太极的身体每况愈下,突然猝死,享年52岁。
正处壮年的皇太极死因不明,而且大清国的新闻发言人隐瞒了皇太极的死因,只说一句,“夜,无疾,坐南塌而崩”。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皇上啊,身体没有什么疾病,那天晚上,躺在床上休息,突然间就挂了。
一个经常锻炼武艺,身边一群人伺候的皇帝会无疾而终吗?这番说辞肯定会让人怀疑。于是,民间就传了很多有关皇太极死因的故事。
第一个版本是海兰珠死后,皇太极因情所困,伤心过度而死。皇太极确实是个痴情种。32岁的海兰珠病逝后,皇太极曾几次因悲痛过度而昏迷过去。
众贝勒、众大臣大惊,纷纷劝他,“自保圣躬,勿为情牵,珍重自爱”。
第二个版本是多尔衮和孝庄私通。当晚,多尔衮偷偷走进孝庄房间。两个人正在床上啪啪啪之时,皇太极刚好进来了,捉奸在床。情急之下,多尔衮用短刀刺死了皇太极。
这个版本最受编剧们喜欢,改编成各种小说、戏曲。
第三个版本是袁崇焕的部下剌杀的。袁崇焕死后,他的亲信们决意为督师报仇,假意投降大清。经过多年经营,其中一名亲信终于成为皇宫侍卫。
那天晚上,宫外的人把火枪暗运进宫。那名亲信找到机会,手持火枪,打死了皇太极。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民间传说。皇太极死因到底是什么,成了解不开的谜。
皇太极的死,让入主中原的计划按下暂停键。
因为生前,皇太极没有立嗣子,没有指定,谁是他的接班人。所以,济尔哈朗、阿济格在遭受大败后,也没有心思继续挖战壕,围宁远了,争抢领兵返回。
在大清的盛京,一场围绕帝位的争夺开始了,稍有不慎,必定是刀光剑影。
当时,入选大清帝国储君的名单有四个人,分别是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
这四个人是皇太极封的四大亲王,掌管六部实权,同时又是旗主。重臣们开始为储君之位各有所谋,磨拳擦掌,争论不已。
第一个被淘汰出局的是郑亲王济尔哈朗。因为他不是努尔哈赤这一系出的,是皇太极的堂兄弟,不是亲兄弟,血统不正,没人支持他。
第二个出局的是礼亲王代善。掌握正红、镶红两旗的他弃权。所以只剩下多尔衮和豪格PK。
论军功、威望和能力,肯定是多尔衮;论血脉,只能是豪格。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双方实力也半斤八两。
代善的正红、镶红和济尔哈朗的镶蓝三旗中立。
正黄、镶黄两旗公开表示,只接受皇太极的儿子们继承皇位,加上自己的正蓝一旗,豪格有三旗支持。
掌握镶白旗的多铎支持亲哥哥多尔衮,加上自己的正白一旗,多尔衮有二旗支持。
但还有一个人暗中支持多尔衮,那就是是刚刚从宁远率领大军回来的阿济格。阿济格是实权派,有兵的。
所以,真干起来,鹿死谁手不好说。双方势力的火药味越来越浓,有剑拔弩张之势。
就在大清内部即将分裂之时,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将一场危机化解。
如果真的打起来,大概率还是多尔衮这方赢,因为此时的豪格并没有可圈可点的表现,对军队将领的掌控远不如多尔衮。
而且,皇太极并不喜欢豪格,主要是他的政治理念与皇太极不和,要不早就被立为太子了。
但是皇位之争一旦扩大矛盾,大清帝国也会因为内斗而衰。
济尔哈朗提议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六岁的福临继位,由摄政王辅政。
济尔哈朗找到了各方政治势力的平衡点。
一心想争帝位的多尔衮知道,争下去只能是两败俱伤,终于妥协了。
于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是六岁的福临登基,改元顺治。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为摄政王,辅佐皇帝。
事后来看,大赢家显然是济尔哈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