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四库全书》卫士’(2 / 2)
贵阳多雨,“天无三日晴”,实在不算是藏书的好气候。
于是,在把《四库全书》迁到地母洞之前,为了防潮,人们在洞内筑起了石头铺叠柱脚,上面搭起木板,下放置石灰去潮。
在台上靠近洞顶的地方,建了一座斜形瓦棚,用来遮滴水……
《四库全书》放入地母洞后,为了方便看守的职员、工役和警卫住宿,还在洞口附近建了3间草房。
当时因为还是担心《四库全书》潮湿受损,一度商议运往抗战时期迁至遵义湄潭县的浙江大学托管。
为此,当时有人开了几箱书后,没有发现潮湿霉烂。
又见阳光可自洞口普照全部书箱。
地母洞又有防空优势,在这里很难找到替代地点。
于是,当时的保管员详叙藏书实况,汇报古籍未潮湿,不必迁移,但应经常检查的记录。
就这样,《四库全书》在地母洞中安然无恙地保存了5年8个月之久。
能安然无恙也是保管人员的兢兢业业和责任心。
比如,为有效除潮,当时还专门制订了晾晒的具体操作流程,在第一次晾晒时还顺便要做好清点工作。
因为首次晾晒的除潮效果显着。
之后,每年秋季对《四库全书》进行晾晒除潮就成为定例。
快要解放时,又在春季增加晾晒一次,为每年两次。
但是,古籍还是不得不离开地母洞。
解放前一年,日军攻入黔南独山县,贵阳震动,开始组织疏散。
前辈决定将古籍转移重庆。
再等待前来接收古籍的车辆时,当时的保管员集齐人力将书从地母洞又搬运到张家祠堂集中。
车到之日,古籍装箱起运。
多日之后,古籍安全抵重庆。
还专门指派了保管古籍的安保人员。
之后,新中国胜利的日子终于到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次年,由6辆汽车载运的《四库全书》离开青木关,耗时近两个月,于7月5日抵达杭州。
自1离开之日,9年后,《四库全书》终于回到了它来时的地方。
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至贵阳后,除了在贵州省立图书馆存放5个月。
在张家祠堂存放7个月,之后的5年8个月都是在地母洞度过的。
地母洞存放《四库全书》的这件大事,在当时属国家机密,知晓的人寥寥无几。
直到200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才有人到贵州省图书馆联系拍摄专题片,几经周折才找到地母洞。
今天贵州省图书馆的档案柜,静静地存放着273页《代管文澜阁》档案。
这些都是因为那些默默奉献的护书卫士,不然今日大家再也看不到完整的《四库全书》了。”
UK说完,大家深受震撼,默默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