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这不是意外,这是要杀人(1 / 2)
新化县,青石街,子时三刻。
夜色中,两匹快马从街道的尽头呼啸而来停在了县衙门口,守门的皂隶拉住了缰绳,李翰林与白牡丹一个健步飞下马来,径直往后堂走去。
知道了宁家幕后的生意是走私食盐之后,李翰林反而没有了先前的紧张,贩私盐罪责虽大,但再怎么样也牵涉不到自己。
明初期老朱家对盐的管理采用开中法,所谓的开中法就是政府以盐为中介,招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的方法。
明初期,蒙古人虽然被赶回了草原,但北元的势力依旧不可小觑,明和北元两方的军队时不时在边界搞事情,且北元还有收复领土之心,这让老朱有些忌惮,于是乎大肆加强边防。
边防的问题一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那便是军屯和税粮无法满足边地驻军的需求。
流氓溜街可以不穿衣服但当兵打仗的可不能不吃饭,为了解决这种困境,老朱灵机一动,于是想了一个通过运输米粮或者其他军用物资换取盐引到盐场支盐的经销方式,如此一来边疆驻军的吃、穿、用便解决了。
不得不说老朱算是一个奇才,开中发不仅解决了边地的吃穿用而且加固了边防,但这种方式也造成了弊端。
商人领到盐引并到政府经营的盐场支到盐后肯定会拿去市场上售卖,但商人得到盐引的成本可不小,而这个成本自然不会自己承担而是分摊到食盐之中,如此一来盐的价格便越来越贵,贵到百姓都吃不起的程度。
制盐的成本很低而盐的价格却很高,这中间的利润让所有商人都眼红,尽管老朱家严刑峻法打击私盐贩子,但仍旧有人铤而走险,贩卖一年私盐赚的钱银祖宗三代都花不完,这样的生意谁不愿意做。
这不,宁家就做上了。
相对于海盐区和旱盐区,湖广这样的鱼米之乡几乎产不了盐,若不是宁家发现了这口盐井,也没这个发财的机会。
当然,在李翰林看来宁家发财就是县衙发财,宁家的就是县衙的,县衙的还是县衙的......
两人一前一后往后堂走,看上去还有几分晚归夫妻的味道。一晚上奔波,两人都十分疲惫,洗完澡后,李翰林倒头就睡。
翌日清晨,梳洗完毕的李翰林准备前往工地视察,新粮仓建设已经有些时日,早些日子听刘新发禀报,粮仓的木质骨架已经完整制出,接下里进行的便是木质板材的拼接和盖瓦,只要这个步骤已完成,粮仓一充实,县衙就可以派白役驻守了。
由于是正式检查,李翰林今日还特地着了官服,身边护卫的是捕房头役王兴。
县令出门检查可不是简单之事,鸣锣开道排场一个都不能少,李翰林并不喜欢这样的排场,因为老家死人抬棺材和这个一样的套路。
县衙与新粮仓距离较近,出行队伍不快也仅仅只用了一刻钟,见县令大人亲自前来,负责施工的宁恒带着身边的几个狗腿子立马迎了上来,仿佛见到了财神爷。
这小子上个月还扬言要杀了自己,这一回嘴脸变了?想到这,李翰林心生疑惑,因为狗是始终改不了吃屎这个毛病的。
“李大人,您亲自前来为何不提前通知,我好备下酒水饭菜提前接待您。”
宁恒性情大改,上门第一句话就带了几分奉承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