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一首不够?那再来一首!(1 / 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从这两句中,人们看出了林辰安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他拿青天当成了朋友,把酒相问。
短短两句,便勾起了所有人的兴致,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后面的。
林辰安也没让他们失望,把酒壶中的酒喝尽,继续吟道:“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两句将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林辰安将酒壶扔向空中,振臂高呼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文字的力量是震耳欲聋的。
看着楼顶豪放不羁的林辰安,全场陷入了死一样的寂静,他们都被这美妙的语句所震撼。
几乎每个人都想像词中说的那样,乘风飞天。
在场没一个庸人,二层的名媛千金们也是有一定文学功底的。
虽然现在只有半阙,他们也能听出这是一首极好的词。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用的甚妙,他没有用飞一类的字眼,说明他对月亮十分向往,已经将那里当成了归宿。
这并不难理解,从林辰安一直身穿道袍就能看出,他受白云观道教的影响巨大,应该也有了出世登仙的念头。
然而这个念头并没有延展,词锋一转。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通过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一正一反,强烈的表露出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这几句,不仅让人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又通过这一转折,表达了他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让他们清晰的感受到了林辰安的开阔心胸与超远志向以及旷达作风。
阙尾的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更是将其升华。
高处不胜寒并非他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他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对此在场众人觉得理所当然。
立志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怎么会为了虚无缥缈的成仙而放弃理想呢。
平阳郡主赵沐看林辰安的眼神中也有了一丝痴迷,悠悠说道:“无论是这首还是鹊仙桥,用词之精巧,感情之细腻,我大周无人能及,柔姐姐说的没错,他的确如同谪仙人一般。”
此言说出了众人的心声。
不少女子不由的看向了叶青葙,眼中透露着羡慕以及嫉妒。
叶青葙年少成名,坐享第一才女之名,又生的倾国倾城。
在她面前,不少女子都是黯然失色,包括薛念念。
不知长安城有多少青年才俊都是痴迷于她,这就已经让许多人不满了。
现如今,林辰安这个昔日的纨绔子弟摇身一变,无论身世、相貌、才学甚至武艺都变得万里挑一,成为了她们的梦中情郎。
却和叶青葙不清不楚,她们如何能不嫉妒,不气愤。
而此时的薛念念面色苍白,冷汗直流,双手紧紧地扣住栏杆,勉强站立。
内心抱着侥幸心理祈祷着祈祷着林辰安下半阙做的极差。
不同于二层的女子,一楼的才子们除个别人外,全部起身站立,静静地等待着林辰安的下半阙。
不少人更是面色激动,他们有所预感,可能要见证一首传世之作的问世。
没有让他们等太久,林辰安可能是不胜酒力,以一种慵懒异常的姿势坐到了楼沿边,双腿搭了下来,看着天上那轮皎皎圆月,开始吟起了下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阙林辰安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众人本以为下阙仍会延续,来一发胸中抒怀,却没想到他写起了怀人。
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无论才子还是佳人再也无法佯装淡定,三三两两的聚在了一起,开始讨论起这下半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句没什么好说的,表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林辰安如同上半阙一样,词锋一转,开始为明月开脱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