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摩托车(1 / 2)
第196章 摩托车
晚饭过后,乔韦打算回去,于玲执意要在外面逛逛。
一台摩托车轰鸣着从他们身旁掠过。
于玲回头望着那辆摩托,直到它消失在视线中,这才小声说道:“要不,你也弄一台?我看得出来,你不缺钱!”
一个多月前,她被方经理的嘉陵70给伤到了,虽说是快三十岁的女人,再不抵也是新时代知识女性,又岂会因为一辆摩托就妥协?
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努力地扮演着天真无邪的“文人”,然后市场经济已经开始繁荣,一个新的自由空间正在出现。
眼睁睁看着一群倒霉蛋摇身一变变成了暴发户,心中充满了愤慨和愤怒,无可奈何,只能做到无能无力,顶多也就是在鄙视链上争夺舆论话语权。
一九八三是个特殊的年份,春风吹过,大江南北在寒来暑往,一次又一次的代谢中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年的一月,一位伟人谈话时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后世,这句话成为改革的格言之一。
一个月后,中央下发了《关于企业职工要求“停薪留职”问题的通知》,以“保留铁饭碗”的优惠条件鼓励国有单位人员下海经商。
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下海经商的文件搅动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一潭死水。
在遥远的南部,经济特区起到了表率作用,一大批嗅觉灵敏的先知先觉者纷纷踏上创业之路。
由于放宽了政策面的监管,在社会上,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经济上产生了消费热,直接推动了1984年的第一次经商浪潮。
事实上,蛛丝马迹也是有迹可循的,春潮早就随风潜入夜了。
一批不甘于宿命的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位置,转而到这一新的空间里谋求发展,成就了一批风流人物。
这年二月,丰城县卢火根个人承包经营了本县的硫酸磷肥厂,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同月,《在国家经委和JX省委支持下卢火根冲破阻力承包办厂》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一年之后,三十二岁的王石辞职下海,在深圳开始了他的事业。次年其便组建了万科前身——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
同年,在祖国的东部,两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合并成立了青岛冰箱总厂,出任厂长的张瑞敏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的技术,这家企业发展在后世成了中国家电知名企业“海尔”。
而在南方,广东三水的李经纬创出了健力宝品牌,并将其推向了美国洛杉矶奥运会。
这一年,张近东从省城师大学毕业,拿着十万块钱,做起了生意,创办了苏宁电器……
这些弄潮儿或成功、或失败、或归于平淡,他们的经历,是这段伟大历史的生动纪实。
乔韦不算严格意义的水手,但早已就站在了这个时代所谓的食利阶层的顶端,一辆摩托车对他而言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他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持着低调,默默地积累着自己的财富。
饱餐后的蚱蚂没了声响,梦想乖巧地躲在玻璃房,看一派万象升平的风光,乌鸦与麻雀争着饭量...更像是一场挟持,于玲的话却在秋风里如野草一般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