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换瓜干(1 / 2)
不定哪天,她们就能有模有样的说那个谁谁谁就是她姥爷,到时候,她想弄个新户口的铺垫就有了。
当然,这只是铺垫,属中期规划。近期的,她还是要弄几个零花钱用用。
吃的穿的不缺,可一分钱一张票没有还是寸步难行。不用多了,有个三块两块的够买个车票也行啊,她可不想再步行九百公里。
咋弄?
还是要依靠这些大娘婶子。
第二天,
破庙里好好休息。
主要怕明天再给人行礼时一下磕个嘴啃泥。
第三天,天光微亮,麻苏月就拿上了金箍棒出发,包袱换成了背筐,这筐是昨天傍黑时用三个袖珍杂粮窝头,跟那个从庙门前路过的编筐大叔换的。
筐是用紫穗槐条编的,结实,也好看,若是再小巧一点都能被摆进超市当工艺品。
一路走一路挖野菜,不挑品种也不挑口感,能吃就行,怕把自己累晕,就借了借空间仓库。
北行三里,再转向西走上两里,就是那位圆脸奶奶口中的河堤了。
大约是春季枯水期的原因,河面不算太宽,水流也十分平缓,两岸芦苇葳蕤,茅草丛生,风来过,凑近了能听到细微的裂帛之声。
麻苏月在这里坐了很长时间。
她觉得,若是时光静好,在这水边建一处宅院,养几只鸡、训一条狗就好了……
待日头在水面上洒下点点金光时,麻苏月才摸了个称手的家什出来,连刨带搂地弄了一团白茅根,拿到水边漂洗干净,一路走一路嚼,到城边子时刚好九点。
今天农历二十一,是集日,来往的人比那天多了五倍不止,挑担的、背筐的、挎包袱、骑自行车的……比比皆是。
集市上兜一圈,心里有了数,就径直朝那个圆脸奶奶家去,敲门前,伸手向筐里将野菜和两斤精粮渡了出来。
说是精粮,其实也就能在这个时期被称作精粮。在她家超市里那都是被磨成米粉用的。
圆脸奶奶显然没想到她隔天就会来,张口就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还没打问到一点消息。
麻苏月腼腆笑起,“奶奶,我不是来催您的,我去了您说的那个河堤上拔了些白茅根,路上还挖了点菜,给您一点,再麻烦您给那两位奶奶一点,我没有啥东西,多少算点心意——”
“哎呦呦,这可不用,闺女没家没舍的,自己留着,孬好饱饱肚!”圆脸奶奶慌忙推辞。
“就是一把野菜,您别客气,回去的路上我还能再挖,”麻苏月说了两句就将话题移开,“上次也没问问您老贵姓,我姓麻,麻绳的麻,叫小月,您叫我小月就行……”
她说着,眼往院子里看,见是三间再普通不过的青砖堂屋、外加一间半东配房,两棵枣树,树上扯了晾衣绳,晾衣绳上搭着尿芥子。
有小孩儿啊,好。
南头的空地上有一张用条凳搭起来的秫秸凉席,上头晒了些个野菜,便把筐子拖过去,将野菜一捧捧抓了摊开晾晒。
圆脸奶奶是小脚,走不快,上手阻止时,麻苏月已经将筐子里的菜拿出了大半。
转移话题似的说了句,“奶奶是打算吃的时候再用水泡开?”然后不顾她的阻拦,抱起筐子一股脑儿全倒了上去。
装着二斤精粮的布袋也掉了出来。
捡起布袋,麻苏月小心说话:“娘给我留了二斤精粮,说没啥吃了再拿出来……奶奶,您能帮我换成粗,不,换成瓜干子吗?我知道一斤精粮能换十斤瓜干,我不要十斤,九斤,要不八斤半也行。”
“这咋——”圆脸的奶奶显然没想到会有这一出,但精粮可不多见,儿媳妇奶水不够,小孙子全靠米汤喂,现在米粮可是见了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