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防御平台的崩溃,T槽‘太’级质量炮(1 / 2)
充能装甲在火礁星域的文明之中,不是什么空泛的科幻概念。
但说句老实话,
当地的一众势力之中,也真就没人能将之实际运用下来。
无他,耗能成本太高了。
包括塞族在内,所有火礁星域本土文明,对这方面的研究,都还处于早期阶段。
也就是仅有实验性质的试制品。
实战性能极其拙劣,配套的相应技术也都没完成研发。
塞族搞过这方面的设备,还在取得初步成果的时候大张旗鼓地宣扬过。
搞得老百姓们对此也很懂行:
就咱们那个装到战列舰上都嫌供电太烧得慌、当局吹牛的时候都老实承认,预计还得至少二十年才能完成实战部署的玩意儿;
与眼前这些都能堂而皇之装到泰坦舰上、还能承担泰坦这种巨无霸级别船体的第一道防线。
双方之间的差距得有多大?
想想都让人绝望啊!
尤其最要命的是...
恩塔罗斯-II的主要防御设备,全都是动能武器!
这不奇怪。
动能武器向来是星域里最常见、最稳定、性价比也最高的武器类型。
但凡是能完全掌握电力、进入电气化时代的文明,哪怕没有进入星际时代、还处于前星际时期,都已经能摸着电磁炮的边了。
而一旦解锁了这方面技术,在正式迈向星海之后,会选择在太空作战中运用从电磁炮发展而来的动能武器,也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和火药燃气武器都还不太一样:
——并不是所有智慧种族都起源于类地行星,有些文明的母星上干脆是没有什么硝基矿物的,它们也就不可能顺着这条线发展出黑火药、以及硝基炸药这方面的武器科技,甚至会闹出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奇葩科技线来。
相比前者,电磁力毕竟是四大基本力之一,无论宇宙哪个角落,都不可能避开这方面的研究。
相比各式导弹,发射质量弹的动能电磁炮使用成本更低;
相比能量武器,它的研发成本和研发难度也同样更低。
且泛用性极广,到哪儿都能用...
...最起码在过去的时间里,塞族人也确实是认为它到哪儿都能用的。
只可惜。
眼下遇上了这帮扮相莫名其妙、科技水平又一看就知道高得吓人的入侵者,
他们的‘动能万金油’直接就抓了瞎。
动能反盾,但不反充能装甲!
相反,同时具备能量护盾和硬质合金装甲双重特征的充能装甲,
动能武器锐利的突破性、贯穿性,一照面就被削弱大半。
甚至连造成的冲击,也被充能镀层以及其后的特制基座所均匀发散、并泻去大半:
压力和压强的道理谁都懂,动能武器的破甲能力也只有在集中于一个点上的情况下才能彻底发挥出来,
将它发散成一个广大的面的情况下,那就只能变成一个轻飘飘无甚大碍的推力了,如何能奈何得了这些家伙身上厚得比长城都夸张的重型装甲!
..
说时迟,那时快。
从这批未知敌人突然绕过空间阱强行跃迁至星球附近、到如今双方迅速爆发战斗,实际上也就是一分多钟而已。
整个恩塔罗斯-II的三层防御平台阵地,在短短一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几乎全都进行了首轮齐射。
而也就像众人所看见的那样,所有攻击全部被充能装甲毫不费劲地化解。
哪怕是其中几门口径最大、威力最强的X槽万兆级动能电磁炮,也才仅仅是在目标的装甲上,轰出了一个顶多两三米见方的不规则坑洞。
电磁炮最恐怖的贯穿效果,完全没有打出来。
那个足够并排躺进去两三个人的坑洞,更像是一块丑陋的疮疤,微不足道的破坏力,对于那座泰坦舰而言,简直渺小到了极点。
各处防御平台里一片鬼哭狼嚎,难以置信的惊叫声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那些起飞的战机、升空的导弹,还在直扑目标。
后者速度更快。
迅速接近了那些,摆着松散一字阵,朝星球直压而来的畸形金属泰坦舰。
它们不疾不徐地稳步推进着,看似仿佛是一无所知一般。
然而...
下一个瞬间,畸形泰坦舰们的正面装甲里,一个又一个伪装在坑坑洼洼的外层装甲表面下的炮位,齐齐打开。
不尽其数的超微型SRM集束导弹,像是被捅破的马蜂窝里所飞出的蜂群一般,瞬间席卷而来。
相比那些从内层防御平台、甚至地表发射井上发射的重型战略导弹。
它们体积固然是更小。
但那数量完全没法比啊!
而且制导能力极强,机动性也更强...
——这是标准的近距弹,明显是点防系统上打出来的近距弹!
论追踪能力,战机上用于狗斗的中距格斗弹,都比不过这些玩意儿的。
长射程、高载荷、低机动性的LRM就更不用说了。
一个照面的功夫,那数目只怕得成千上万的微型蜂巢SRM,直接就把塞族防御阵地上好不容易拼凑起来的导弹海给淹没了。
弄得紧随导弹海之后的战机群里,飞行员们瞬间就是一片咒骂声。
后者正准备跟着前者的脚步、趁导弹海撕开对方防线,最不济也能扰乱敌方阵型的机会,冲上去贴脸输出、给那些主炮位甩几颗重型空雷呢!
这下前方部队直接被人家魔法打败魔法、用数十倍于己方的恐怖火力给淹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