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1 / 2)
以前看小说,总觉有些角色的塑造很是不尽人意。自己写之后才发现,要把握好“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写着写着就偏了。
读者们可能会问“你为什么让她……?为什么……?”。其实有些问题作者自己都不知道,第一次写,不知道怎么落脚,只有慢慢摸索。
我没有看评论,不是一直不会看,而是准备等这本书完结之后再一起看,再来吸收读者的意见。
作为一个没有天赋的作者,我感觉自己还需要大量磨练。
****************
戈壁滩上遍地砂石,开荒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听父亲说:“我记得那时候我们雄赳赳气昂昂,带着一腔热血来到这里,虽然知道目的地是戈壁,也知道会非常艰难,但是真的看到一望无际、黄茫茫一片、除了石头和沙子几乎什么都没有的戈壁,大家还是都傻眼了。双脚踏上戈壁,布鞋和大地接触一刹那那硌脚的感觉至今都记忆犹新。”
来了之后住宿成了大问题。帐篷顶不住戈壁呼啸的大风,而建房又太慢,要迅速解决大家住的问题,最好的选择就是地窝子。
什么是地窝子?就是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形状四方的坑,面积大约两三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以上资料来自网络)
父亲说,地窝子虽然非常简陋,又不透气,但是还算冬暖夏凉,可以抵御隔壁的风沙。就这样,众人日出时间像地鼠一样从地窝子里钻出来,开始一天的劳作,日落时分又钻进地窝子里拉好帘门休息。
在不见人烟的荒原上,众人冒着大漠的罡风、漫天的黄沙,和骤热骤冷的极端温度,所有人包括科学家们、学生们、家属们和士兵们都拿起了铲子、锄头,抬起了筐子等,开始烧荒、平地、修路、盖房……一点一点才有了如今的规模。
这些前人的基本经验,现在都变成了羿姞的经验财富。
为了要降低土地的盐碱性,在入冬之前就要开始行动。才刚刚进入秋天的时候,羿姞就在离湖有些近的地方圈了一块地,不大,只有50米*50米的样子。
然后第一步是捡石头。哥哥专门请了假,回家帮忙开荒。部队领导也知道羿姞的脑袋着实聪明,希望她能够真的做出一点成绩,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所以痛快地给哥哥批了假。
田地上的石头大大小小,她和哥哥、母亲一起先把大块的石头捡起来,沿着量好的田地垒一圈。然后再用耙子在土地表面耙一遍,梳理掉稍中型的石头。羿姞和哥哥体力都非常棒,2天就将大中石头捡拾、耙理完毕。
然后第二步是松地,这个工作不好做。因为虽然抛开了大中型的石头,戈壁滩的碎石也非常多。两人需要先将土地挖松,之后要将挖出的土筛一筛,再把筛出的碎石运到旁边。这个工作非常地细碎繁重,干了一天,两个体力还算不错的年轻人累得膀子都抬不起来了也没挖多少,看得父亲母亲直呼心疼。
可能是自己的勤劳感动了上苍(上苍:送你一个白眼你自己体会),哥哥的战友们和热情的老乡在闲暇时都来帮忙了。无论他们是谁之前在做什么,在这个田地里仿佛都变成了不知疲倦的木头人,挖土、筛土、运石头,程序化地劳作。有了他们的帮忙,劳累的情况才得到缓解,否则这个工作再一周都做不完。
在众人的帮助下,不仅松了两三遍土,还把土地两边向下挖了挖,又将挖出的泥土都垒在田地上面,形成田地高周边低的格局。这对于之后降低田地的盐碱性非常重要。
羿姞隐约记得现实中曾经看过的一个节目,说的是边疆地区在戈壁种植采用的是明排为主暗排为辅,明暗排结合,明沟与竖井结合,井排与井灌结合的方式,并且效果良好。
虽然羿姞不是太懂农业,也不知道什么是明排暗排的。但是有这么一点点思路的话可以一点点地试嘛,总不会比现在更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