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静心庵-1(1 / 2)
蓝星,梁州,苍山,叶榆泽。
千年古刹,静心庵。
……
静心庵,又名“普照禅院”,始建于宋朝太祖年间(即:公元960年~公元976年之间),据传闻,是某位唐朝皇室后裔的晚年清修(囚禁)之处,一直留存至今。历经千年,经过多次的扩建,现占地50亩,5A级景区。
崇竹,看着眼前高大的山门,撩了撩衣摆,拾阶而上。
迎面走来一个七八岁的小尼姑,见到了崇竹,便双手合十,低头作揖道:“师姐。”
崇竹,双手合十,亦,低头作揖道:“师妹。”
小尼姑,笑着询问道:“师姐,可是又去后山采果子了?”
“嗯,今儿多采了一些,回头有剩的,给你拿去些。”,崇竹,笑着说。
小尼姑,压抑着心中的喜悦,低沉着声音:“多谢师姐。师姐,今日的课业,可否完成了?”
“还未,回去就写课业。”,崇竹,嘴角抽搐了一下。
小尼姑,突然间想起些什么,小声的说道:“师姐,你的……家人,来探望你了。可能,还是因着还俗归家的事情。”
“她们……来了?”,崇竹,皱了皱眉头。
小尼姑,肯定的点点头:“嗯,还是住在了晚香斋。”
崇竹,见没什么可说的了,便行了一礼,入了山门,然后,轻车熟路的往大殿内的方向走去。
迈过门槛,崇竹对着大殿内庄严的观世音菩萨法相,恭敬的叩了三首。后放下背篓,将供桌上面摆放的果子一一取了下来,重新换上了新鲜的果子。
回到庄严的观世音菩萨法相的前面,崇竹,再次双手合十,跪坐在蒲团上,陷入了久远的回忆中:
苍山,赵家沟。
一个并不富裕的山中农户,今日家中妇人产子,年轻的妇人费尽了气力,最终诞下了一名女婴,婴儿的啼哭,并未给这家农户带来任何的喜悦。
“怎么又是个丫头?真晦气。溺死她得了。还能省些口粮。”,一个老婆子,唾骂着。
此时,一个年轻的黢黑男子,皱着眉头,站了出来:“不成的。娘,这是犯法的。”
“你个废物东西。民不举官不究。你直接把她溺死在茅厕里,就说是个死胎。”,老婆子,依旧在骂骂咧咧。
年轻的妇人,汗水浸透了发丝,将怀里的小婴儿,也嫌弃的放在了一旁。
挨着妇人旁边站着的,还有一个约摸三四岁的小女娃,面黄肌瘦,头发干枯,身上穿着的是改了又改,缝了又补的旧衣,足下的鞋子,几个脚指已经露了出来,怯弱的目光,此时正在看着那个啼哭的小女娃娃。
……
“你小子,赶紧把你媳妇闺女送回娘家躲躲,不然,又得挨罚了。村东头,那个老王家……,把他们家里的房子都给一把火烧了。粮食,也都抄走了。幸亏人跑的快,没挨着打。”,主座上的老爷子,拧着眉头,敲了敲烟杆子里的灰,又狠狠的抽了一大口旱烟。
“老头子,你说的倒是轻巧,这多一张嘴,多难啊!前儿我去镇子上,说什么要实行九年教育,要我们把娃娃们都送去读书,男娃女娃都要去,万一养成了秀才样儿,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那日子可怎么过啊?”,老婆子,破口大哭起来。
主座上的老爷子,叹了口气,继续拧着眉头:“别哭了,你再哭,把人招来就有好看的了。”
老婆子似乎想起了什么,立马止住了哭声,抱起了床边的小女婴,一边哄着一边递给年轻的妇人:“赶紧给她喂奶,别让她哭了。”,顿了顿,又继续补充了一句:“秀春,你也别怪我心狠。你知道,这几年地里收成不好,本就还是山地,家里都吃不饱,还……”
年轻妇人王秀春,先是抹了一把脸上的眼泪,后把孩子接了过来,慢慢的低声的啜泣起来:“爹,娘,我和大壮,就先躲躲。暂时把孩子养个几年,四五岁也能帮家里干活了,稍微大些,早些嫁出去就是了,还能……得份彩礼钱。”
听见“干活”、“彩礼”几个字眼,老婆子的神色,才缓和了些许。
年轻的黢黑男子,李大壮,搓了搓下巴上的汗泥儿,说道:“孩子,就叫招弟吧。下一胎,下一胎定是个带把儿的。”
……
“我去地窖拿几块干红薯,待会儿去村口那儿磨成粉,再去老孙家换些红糖回来。家里还有几个鸡蛋,给你媳妇,一天煮一个。现下我们先瞒着,别让孩子哭,过几日,大壮你去寻个板车,带着你媳妇儿孩子,先去老丈人家躲躲。”,老婆子,红了红眼睛。
李大壮,懦懦的回了句:“知道了。”
主座上的李老爷子,敲了敲烟袋锅子,又轻咳了一声:“你别忘了给他们多带些口粮过去。”
“啐,你个老不死的,就他妈你多事。”,老婆子,没好气儿的继续骂了起来。
年轻妇人王秀春,默不作声的靠在被褥上面,一言不发。
李大壮,又开始继续搓了搓他脖子上的汗泥儿,询问道:“爹,那个村东头老王家……,要不我们先把口粮,存放到我老丈人家,万一家里被抄了,那一家人就真喝西北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