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最后一次交公粮(2 / 2)
想靠油茶树自身去调节用水问题,则至少要等到树木完全长开,自己具备储水能力后才能实现。
而这个周期,至少在一年以上。
如果真遇上大旱之年,没有储水灌溉的话,整个计划都会毁于一旦。
在曹乐山和乔大梁的动员下,柳叶村和铜锣村的上千劳动力忙活了大半个月,大片大片的山林才初现雏形。
看着焕然一新的山林,每个村民心中都带着兴奋和向往。
这是党和国家给的江山,但现在是他们致富的希望。
转眼间。
交公粮的日子到了。
辛化镇不论哪个村的人,都在用麻袋装好自家的稻子,用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农用货车等等驮着往镇上运送。
按照秦献的记忆,今年是最后一年交实物公粮了。
因为从下一年起,国家将实行农业税改革制度。
也就是从明年开始直到取消农业税期间,农民会以交农业税的形式代替交公粮。
最简单粗暴的理解,就是用现金代替粮食。
毕竟从建国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国实行的是集体化的农业,也就是国家把私有化的土地变为公有化。
这个时代也即是大锅饭时代,农民以生产队为单位种植粮食,然后上交公粮,剩余的一些分给农民吃。
但由于那个年代农业科技不是特别发达,生产力非常落后,造成了粮食的产量非常低,以至于没有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
当然也是因为建国初期经济落后,没有足够的实力发展农业导致的。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分给农民,主要是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在那以后,粮食的产出量大幅度的增加。
但是公社时代交公粮的制度还在延续,每年交公粮还是家家必须做的事情。
那时候交公粮交多少,主要从两个纬度来进行。
一是土地面积,二是亩产量。
每个地方还会派出专门人员,去实地评估测算当地农田的亩产量,最终核定交公粮的数量。
土地肥沃的地方,粮食产量高,交的公粮自然就多些。
土地贫瘠的地方,粮食产量低,交的公粮相对应的也会减少。
因此出现有的地方一个人头交两三百斤公粮,有的地方一个人头只需交百斤左右公粮的差异。
但总体而言。
大多数地方交完公粮后都是基本维持温饱,或者在温饱线以下。
真正做到交完公粮还有余粮卖出去换钱的人,自然不可能多的。
其实在秦献到来之前,柳叶村也好,铜锣村也罢,他们交完公粮之后家里的存粮都是所剩无几的。
要不怎么说他们冬天都得挨饿,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二两肉。
属实是因为这边的田地太贫瘠,即便镇政府每年都向县里申请交公粮的最低档标准,还是挽救不了村民的贫穷。
事实上不仅柳叶村和铜锣村如此,辛化镇的每一个村子都是如此。
所以说给钱扶不了贫,只有让大家都挣钱,都富裕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脱贫。
只要村民们兜里的钱多了,他们甚至不会再去在乎要交了公粮。
因为交公粮损失的那点粮食,已经影响不了他们的生活了。
正因为大家都过得这么苦,所以当他们看到柳叶村和铜锣村的人一改常态,交公粮还面带喜色的时候,都不由得好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