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一)(1 / 2)
两人进了京城,卖了马换得几十两银子,又花了一番功夫,查到陈状元住所所在。于是乎穿戴整齐,上门拜访。陈状元家是一个三进院落,前面有招呼客人的外厅,里面还有二厅,相信里面有内厅,地方不大,却也是挺周全讲究的。
先有管家接待,又费了一番口舌,才听明来意,内入请示,再出来带秦小娘进去二厅,独留朱然在外面空等。许久,只见管家带着哭哭啼啼的秦小娘出来。朱然明白,没戏了,意料之中事。
“主人交代了,赠些盘缠返乡。”管家说着,掏出一卷东西肯定是银俩的物件,朱然抢先一步,拿起银俩,狠狠地扔到一边。一手去拉秦小娘。
“我们不缺银子,小妹,我们走。”朱然直言道。
后面管家一脸羞恼,直嚷嚷:“不识抬举,不识好歹。”看来状元家的管家也是有文化底蕴的。
朱秦俩人穿街过市,一路无语。
直到一间茶馆,只见里面座无虚席,外面还围站着一群人,却是围着一滔滔不绝的讲书人。
朱然沉默良久,恍然间明白什么。“是这里了,我们就在这里附近客栈安顿。”
听书完毕,朱然找来讲书人,经一番讨价还价,朱然花掉一两白银的钞能力,换来次日的讲书权。
……
次日,茶馆。
“今天权叔有事告假一次,小子朱然,暂代讲书一天,望多捧场。讲书之前讲几句题外话,昨天我与一位自称是某状元公未婚妻的小娘子去拜访状元公。据悉因无书约只有囗头承诺,未果,给撵了出来,小子斗胆请她放下,放过自己也就是放下别人。反正口头承诺只有两家知道,无书面婚约也不不知真假,最多证明你俩是青梅竹马,是同乡而已。很有感触,所以接下来讲一个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这是讲书人的垫话儿,先铺垫几句,等人齐。
吃瓜群众一片哗然,状元公,哪一任状元,未婚,年轻的,很快就有人就对了,哦,应该是他了……
更有的想:“你口头说放下,分明就是不想放过。”
西汉年间,四川临邛县发生一件大事,卓氏财团老大卓王孙的女儿跟人私奔了。
消息传出,全县轰动,一时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话题,卓王孙是全国首富,冶铁世家,当地的纳税大户,连续多年居大汉富豪榜榜首,女儿卓文君,年方十七,生得妩媚俊俏,颇有姿色,知书达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其音乐,是远近闻名的才女,是林邛县万千男子的梦中情人。
这样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怎么会跟人私奔呢,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有那么大的魅力,社会上对此议论纷纷,听说那个人是外地人,比卓小姐大十几岁,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有,家里穷得叮当响,身体也不太好,还是个结巴,总之,说啥都有,一时成为大众舆论的焦点。几天之后,一个叫司马相如的人终于浮出水面,
司马相如,四川成都人,原名司马犬子,因为这个名字加上有些口吃,小时候经常被人嘲笑,小伙伴们都叫他“狗子”,司马犬子长大后,因为崇拜战国名相蔺相如,改名为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在河南梁孝王身边工作时,写下了着名的子虚赋,经转载,很快在辞赋界流传开来,然而几年后,梁孝王病逝,司马相如不但失去了靠山。也丢了工作。混不下去时,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好朋友王吉,在四川临邛当知县,便决定投奔好友。王吉知道了司马相如的困境,刚刚失业,一贫如洗,而且还是个大龄剩男,王吉当即表示:“兄弟你放心,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包在哥身上,王吉提出了事业生活一揽子解决方案,二人精心策划,制定了详细的行为计划,对每个环节都做缜密的安排部署,并且进行了反复论证分析,确保万无一失,该计划被命名为“撩妹行动”,行动目标是:“卓文君”。
卓文君是首富卓王孙的掌上明珠,十六岁那年许配给了一个皇室后裔,谁料婚后不久,这位新郎官就死了,这婚恋市场上多了最炙手可热的单身女嘉宾,这一年来,卓府门庭若市,上门提亲的几乎踏破了门槛,但是卓老大一个也没有相中,虽然说是二婚,但怎么样也要门当户对才行,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卓小姐一直待字闺中。行动的核心就是要拿下卓文君,行动的第一步就是要通过炒作司马相如,树立其文坛名家的人设,为此,王县长带着礼物和一众随从,高调前往司马相如下榻的宾馆拜访,在人前一口一个老师,对司马相如是极为恭敬,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有时候,司马相如还摆谱,闭门不见,王县长一点也不生气,站在门口,毕恭毕敬等候,外面还有一大堆崇拜者把道路围得水泄不通,老百姓一看,这人谁呀,这么大派头,让县太爷如此谦恭啊,都议论纷纷。
这时候王吉再让人放出风声,这么大事你们不知道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德高望重响誉文坛的一代辞宗,大汉朝最伟大的文学家,当今辞赋泰斗,蜀中第一才子,曾在皇帝身边工作,英俊潇洒玉树临风,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哦不,是车见车翻车,至今未婚的司马相如先生莅临本县,一时满城皆知。
卓文孙喜欢附庸风雅,喜欢用文化名人的题词装点门面,听说后便在家中摆下了盛大的欢迎宴席,请司马相如和王县长出席,司马相如收到请帖,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沐浴更衣,打扮打扮就要赴宴,王吉说:“不可以,哪能一请就去,沉住气,端着点。”